坐的士經過灣仔,塞車,司機說,都是因為Art Basel。司機知道Art Basel,但不知道Art Basel裏有什麼名堂,便因為塞車而發了三分鐘牢騷。
每年的Art Basel都很熱鬧,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和藏家,各大機構也會給自己的客戶發VIP票,漸漸就變了一個時髦的派對,喜不喜歡藝術的人都來,最要緊是拍點照片放上網去,證明自己Art Basel了一下,至於這個大型藝術展究竟有什麼名堂,有些VIP也就跟埋怨塞車的的士司機一樣,不太明白。
這天便有一個VIP看完出來跟我說,有許多藝術品看不懂究竟是什麼名堂。問我是不是場內的東西都會得欣賞。我便老實告訴他,有許多「藝術品」,我也莫名其妙。他說那怎麼分辨好壞呢?我跟他說,但凡好的藝術品,是不用解釋都可以感動人的,反之,如果一件東西要那個藝術家或者他的代理商吧啦吧啦從創作意念到作品表達都要拼命解釋給人聽,這件「藝術品」也好極有限了。許多當代藝術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裏,好像不解釋不「導讀」別人就看不明白,那麼,經過這番嚕囌之後才看得懂的人,其實還是沒有真懂。這樣的東西再吹得天花亂墜,也不是好東西。
我跟朋友說,再簡單一點,根據自己的品味去把看到的東西分成有感覺的和無感覺的,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這樣也就不會人云亦云,看一件藝術品也就跟做人一樣,相信自己的水平,有自己的主見,就不會為了附合別人而折騰,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