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特首誇下之海口:大灣區會變成遠東的矽谷?視乎「矽谷」的香港人眼界定義是什麼。
若單以GDP數字來衡量,今日的廣東省,據說GDP高過俄羅斯一國,但廣東並不是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有自己的戰艦和核彈,廣東沒有。俄羅斯有個靈魂人物普京,可以控制三軍。廣東省委書記若也敢做普京,早已沒有命。
美國的矽谷,「創造」這兩個字是靈魂,西方價值觀,尊重第一手創新有本事的人,鄙視仿製、抄襲、盜版知識產權,不理會這種行為是哪一國的國情。
矽谷有五千名頂尖科技專家是印度人,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印度政府不是瞎子,明知本國的印度理工學院(也就是波里活電影「打死不離三兄弟」裏講的那家名校)有這許多人才,為何不在孟買郊外自己打造一個「阿差版」的南亞矽谷?
理由是矽谷只能在美國的空氣土壤中產生。除了科技人員,還有西方龍頭企業,除了平治、寶馬、西門子,美國的福特和通用汽車,反而進駐矽谷最遲。
為什麼?因為矽谷並無一個市委書記,與三藩市市委書記、加州州委書記來指導工作。矽谷自成一個才俊共和國。譬如有一家叫「騾軟」的IT企業,專研各種Apps儲備iCloud的複合應用,五年前成立,估值美金八億,集得五千萬,今年十五億,又籌得十二億美元資金。
真正支撐矽谷的靈魂專科,內行人都知道,不是電子工程,而是數學。美國每年名大學的數學博士,早已被大企業和美國情報機構網羅。數學讀到最高處是創造,印度人的數學全球頂尖,但印度這個國家的制度不行,所以印度數學家和科技人員,成為矽谷的內燃機。
大灣區如果可以成為遠東的矽谷,那麼香港的數碼港,在香港仍然打着英國人留給你的大學教育和法治制度的「國際城市」招牌,早已開發為一個東方矽谷的侏儒版,而不是貝沙灣呎價五萬元的豪宅地產港。
當然,數碼港的產業總價值加起來,也不得了。但與數碼科技一詞沒有關係。正如「東方貓王」是一個叫鄭君綿的香港伶人,「東方差利」也是鄭君綿。但鄭先生不是真正的皮禮士利和卓別靈。
中國人陋習一:事情還沒有做出來,先將泡沫吹大。陋習二:詞彙空闊,感性逼人,一個口號可以激發一千名大媽起舞慶賀,場面之激情尤甚於波里活歌舞片,但缺乏細節,而魔鬼在細節裏。陋習三:假設即真有料,因官員爭相亮劍擦鞋博主上歡笑,必打草驚蛇,「中國製造2025」即是。
所以香港特首若不講「東方矽谷」,尚可暫存信一分。講出來,你大可以忘記。換了你屁股在那個位上,你也會開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