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美國地底人與紙牌陳慧琳 - 方俊傑

【西遊記】美國地底人與紙牌陳慧琳 - 方俊傑

【西遊記】
兩年前,看《訪.嚇》(Get Out),事先知道電影在美國大賣,口碑又好,期望度不由自主地加大。看完,不太差,如果我是個生於美國的黑人,應該更有感覺。不是,也未致於討厭。直到奧斯卡,電影獲提名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明白的,黑人議題是近年大熱。贏了最佳原創劇本才噴飯,《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明明好幾倍,我還跟人輸賭四餐飯。

事隔兩年,得獎者Jordan Peele又有自編自導的新作《我們.異》(Us)。製作成本由五百萬美金跳升到二千萬,美國開畫周末票房七千萬,不負所望。香港呢?散場時,一班身穿校服的男女在衝去廁所的途程中,高聲交流心得。我偷聽了。「有冇搞錯呀?人類點樣住喺地底呀?點為生呀?仲有資源做到一人一件紅色制服加把金鉸剪?」「係囉,差佬又會唔做嘢嘅?地底人把鉸剪唔會勁過地面人支手槍啩?」連帶一陣嘲笑笑聲。此情此景,熟口熟面,這些年來,看完M. Night Shyamalan的作品,由《不死劫》(Unbreakable)到《異能仨》(Glass),都聽過類似評語。

朋友打謝信心 編劇夢碎

香港中學生對《我們.異》有關美國政局的隱喻沒有太大興趣,當然可以理解。導演是個影迷,把故事開場設定於八十年代初期,放了大量舊片作為劇情提示或者作為致敬,學生們未出世,不懂得《大白鯊》(Jaws)、《閃靈》(The Shining),甚至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也不出奇。我只懷疑,為甚麼他們會覺得所有電影所有情節也需要符合現實?

然後,我想起一段被塵封的往事。我曾經以為自己會做到個不錯的編劇,大概在陳慧琳替打印機賣廣告的九十年代尾。正就讀大學,《鬼眼》(The Sixth Sense)都未上畫,我寫過一個鬼片劇本。一間電腦商場,放滿不同品牌代言人的人形紙牌,日常被夥計和客人當垃圾對待,一夜之間獲得生命,趁商場請來一大班明星搞活動之際,向人類報復,用毫無表情變化的紙牌模樣見人就殺。血洗商場之後,紙牌陳慧琳打算追尋存在意義,跟真人陳慧琳正面對質。做得好的話,陳慧琳做影后呀。我以為。我把劇本拿給朋友過目,朋友劈頭第一句:「又話鬼片?無鬼嘅!」「《生化壽屍》夠無鬼啦。」我擺明參考《生化壽屍》。「《生化壽屍》係喪屍片,唔係鬼片。況且,《生化壽屍》,湯盈盈先係重點。你個劇本呀,都唔合理,紙牌公仔點會無啦啦識郁先?就算識都,又點夠人類打呀?」我跟他解釋,警方喜歡擺些警員紙牌當稻草人用途,有武器在手,殺傷力強大立即說得通……朋友早沒興趣聽下去。

鬼一定要由死人變化而成,外星人一定要似E.T.,說明了為何《鬼眼》大受歡迎但《驚兆》(Signs)淪為笑柄。其實,一般人未見過鬼,也未見過外星人,可惜先入為主就是先入為主。對於《我們.異》,我認為足夠自圓其說了,不一定要把憑空創造出來的世界,設定到跟觀眾日常遇到的一模一樣。導演肯說清楚生食兔肉是營養來源,已經算有交代。接受到《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個紐約有超能力英雄,接受到《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的白鬼行足幾年,為甚麼不能夠接受《我們.異》的地底人身處超出我們認知的世界?我常拿杜琪峯電影作例子,如果在反映現實的《大事件》出現超出常態的設定,很奇怪;相反,在《大隻佬》在《鎗火》在《PTU》之類的抽離世界,再違反自然也只該被視作有型,例如飛簷走壁縮骨功,例如黑社會分子在槍戰時企定定擺甫士,例如支燈柱的光會跟住個警察走來走去。點會有人質疑?如果我在廿年前有這種覺醒,不被朋友意見打謝信心,唉,說不定我個紙牌陳慧琳系列已經發展到第十一集了。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