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人生】浮沉的大媽與大叔好勝依然  韻律泳男女平均74歲

【運動人生】浮沉的大媽與大叔好勝依然  韻律泳男女平均74歲

【運動人生】
早前,看了一部關於中年韻律泳的電影——《浮沉大叔》,片中主角有人想練韻律泳重拾自信,擺脫憂鬱;有人想證明給女兒看,年邁的自己仍然有用。後來轉念一想,這個難學難精的運動,在香港也有老人玩嗎?記者就找到他們。

這班老人家不是專業韻律泳隊成員,玩韻律泳全因前年港台節目找上他們,花了半年時間跟港隊韻律泳教練練習了一套韻律泳動作。後來節目完結,老人韻律泳隊名義上解散,但老友記念念不忘,閒時在海灘自行練習。沒有教練的指導,動作漸漸開始生疏。記者再次找教練與他們再次練習,70多歲的老人家看到我們,靦腆地說:「最近少了練習,會拍得我們不好嗎?」

一班老人家以71歲的May姐為首,戴着印有「清水灣冬泳之友」字樣的醒目黃色泳帽,精神奕奕地出現在九龍公園的練習池。一班老人家平均年齡為74歲,最年輕的也六十有三。天氣乍暖還寒,幸虧人人都是冬泳好手,落水前從不擔心池水溫度。甫見面,他們就自動自覺做熱身,並重溫動作,等待教練謝詠詩吩咐。

訓練當日,年紀最大的何老大不舒服,只有七人的泳隊仍然努力練習。泳池水冷,記者和攝影師都不願下水,但這班老人家卻練足四小時,沒有偷懶。

鼻夾難入門 抓不到拍子最洩氣

韻律泳自1984年起被列為奧運女子比賽項目,又名水上芭蕾,集游泳、舞蹈、音樂節奏於一身。隊員身體要柔軟之餘、亦要有耐力、體力。韻律泳最好由6歲開始訓練,因為一個簡單的動作,要由基本功潛水、用鼻夾開始訓練,隨時要兩、三年。對70歲才開始的他們來說,做動作要多花幾倍力量,並不簡單。例如使用鼻夾、長時間閉氣亦非易事,連隊中好手劉仲榮也說,鼻夾是最難入門。

夾好鼻夾落水練習,在水中聽拍子是極大挑戰,因為老人家對節拍敏感度不一。訪問當日已經離上次練習有半年,謝教練在池邊不斷敲打鐵棒打拍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轉身、轉身」,老友記卻抓不到拍子,動作散亂,又忘記該在哪邊轉身,非常洩氣。「可能放低了練習一陣子,都忘記怎樣數拍子了。」

長達三、四小時的訓練,以為教練對老人家應該會留手,但謝教練直接要求他們重新練習。老友記休息的時間寥寥可數,動作看似輕鬆,其實雙腿在五米深泳池中不斷踩水,一點也不簡單。

訓練過程中大家也勞氣。教練剛說完要把自己先浮起來,才去管別人;老人家便在泳池中說:「我找不到搭檔的腳啊。」教練沒好氣,只能重複指令,「你不用去管其他人,最多就是偷瞄別人的腳是不是在旁邊。你不用去找對方的腳,當這裏是大海,你怎樣去找其他人呢?」一班老人又再老老實實地練習。

教老人家不容易,尤其是講求合作的韻律泳,上了年紀的人大多都帶點傲氣,謝詠詩說:「有時候講一次他們未必接收到你的訊息或者建議,所以要多講幾次、要多點愛和耐性。」

謝詠詩自16歲起代表港隊出外比賽,24歲成為港隊韻律泳教練,經驗十足,教老人家卻是第一次。四男四女的長者學生,最年長的何老大更達86歲。她笑說:「一開始沒很大信心教他們,也是實驗性質。」

筋骨靈活 「攤在家中不是我性格」

幸好幾位長者刻苦又堅毅,教練時有發火,老人家默默在聽,放下長者的權威,「我們都是老骨頭,手又慢、腳又慢,多得教練包容。」71歲的鄧潤霞說。可能因為習慣海水中較高的浮力,一班老人家在泳池水中無法令身體浮於水面。曾經熟悉的動作現在卻掌握不到,老友記都顯得有點心急,加上跟不上教練拍子,眾人都累得要在池邊休息,但不一會又再落水,屢敗屢試,當日苦練下終於成功做到幾組動作。不過老友記仍不滿意,May姐笑稱自己表現只值20分,83分是年齡搭夠的鼓勵分 ,所以有103分。

老人家對練水也確實上心,前年訓練期間,May姐的丈夫「生蛇」,一度想過放棄,經過May姐、隊友和教練的不斷鼓勵,他也堅持繼續練習。「每個人最初玩韻律泳都以為很有趣,但練習後都發現很辛苦,所以有人放棄的時候我都會鼓勵他們。」May姐說道。

May姐的腰椎曾經施手術,有人跟May姐說玩韻律泳會傷筋骨,但她手術後四個月便開始練習,教練也因應他們的身體狀況作出調整。一些節奏快、具有爆炸力、講求齊整的動作,如一字馬、跳水等動作便不適合他們做。

「我特意挑選了一些節奏較慢的音樂,編排講求合作、較為平面的動作,始終因為他們的體能和表現上,都有顧慮。」謝詠詩說,他們追求的不是難度,「玩運動很多人想拿獎項,但上了年紀,追求的可能是動作的完成度,做好一個動作,那份滿足感很大的。」

老人家關節不靈活,不代表只能安坐家中,教練調節動作後,韻律泳可以訓練老人家的筋骨靈活性,一樣適合他們玩。「不少人60、70歲就攤在家中,甚麼都不做,但這不是我的性格。我很好勝,我希望去挑戰任何一樣新的事物,玩韻律泳真的很辛苦,但我也很努力去做。」May姐說,雖然老土,但她深信「未試過又點知道呢?」她霸氣笑言:「我們都希望老人玩韻律泳,雖然『前無古人』,但希望『後繼有人』。」

【拉 龍】這款動作名為「拉龍」,老友記要抓住節拍同時轉身。要邊閉氣邊轉身,確實不易。

【風 琴】另一款叫「風琴」,老友記要浮在水面、跟着節拍模仿風琴開合,非常考驗合作性。

老友記經常在海灘游泳,習慣了海上的高浮力,在淡水泳池練習浮水也不容易。

在五米深的訓練泳池中不斷踩水,其實非常講求體力。

港隊韻律泳教練謝詠詩(左)首次訓練老人家,不諱言時有「激動」,但亦訓練到她的耐性。

水中練習消耗體力,訪問當日,有港隊的年輕運動員在陸上幫忙訓練。

老人家練水亦非沒有要求,當日動作做得稍為散亂,大家亦有點納悶。

May姐80歲的丈夫在訓練期間生蛇,曾想放棄。全靠May姐鼓勵,病癒後繼續一同練水。

老人家鼻油多,鼻夾經常掉到池底。May姐用繩把鼻夾綁在泳鏡上,方便訓練。

記者:袁志敏
攝影:伍慶泉、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