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語】
韓國詩人導演李滄東應該是資深的slash族,由出道已開始切換職業身份,作家、製片、導演、教授,還當過短短16個月官,官至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問他最有認同感的崗位?他竟快人快語以「撇除法」答我:「最難捱還是當官歲月。」
「做導演固然辛苦,但還是最喜歡做。當年願意當上部長,我是以『第二次服兵役』的心態想為國家服務。」六十四歲的李滄東說,官場生涯沒有啟發他的創作靈感,反而停止了創作。慣了作家和導演生活自由自在的他,面對政府的許多規範,更是水土不服。故此,他為官未足年半便請辭,二○○七年,重拾導演筒拍攝《密陽》。
李滄東從來不是一位多產的導演,從影廿多年只拍了六部電影,但齣齣火花四濺。
初嘗《黑道初哥》的青春暗黑;品味《薄荷糖》中的回憶滄桑;走進《愛的綠洲》的寫實唯美;在《密陽》念白饒恕救贖;寫一首絕望的《詩》;感受《燒失樂園》無力感的灼燙。李滄東電影專一,皆以都市小人物的淡淡生活,滲透出濃濃的人文關懷。可能是爬格仔出身,連笑也帶種作家傷春悲秋的滄桑。二○○六年十月,法國政府授予李滄東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勛位的榮譽;二○一○年,李滄東憑藉《詩》榮獲第六十三屆康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去年《燒》又入圍了康城電影節並代表韓國出戰奧斯卡。上周,李滄東來港,接受第十三屆亞洲電影大獎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同時連續兩天出席大師班跟影迷見面,記者有幸跟他做了一個專訪,談過去的追悔無從,當下的虛空無力。
講自己故事 已成為習慣
李滄東身材很高,微亂的黑髮裏摻雜着一些白髮,細膩得像他的心思。
從作家到導演,李滄東幾乎不用學習、適應,就自編自導,自然流灑出一種獨特的「李氏力場」。「寫作是平常不過的事,做導演便自然說出自己故事。」唯一的例外,是他去年的新作《燒失落園》,改編自作家村上春樹的《燒掉柴房》,他說夥拍年輕編劇吳政美合編故事,因為年事已高,急需新的刺激和想法衝擊,他深信她能開啟他的腦袋,或從來沒有想過的點子。
「我看《燒掉柴房》時,覺得故事充滿空洞感(emptility),剛好可套用今日社會,因為我深感當下就像一個謎,我希望用新式的表達手法把這個謎拍成電影,卻反映現實。」李滄東解釋說,希望透過作品觀照世界,捕風解謎。
「我回想廿多歲時,世界沒那麼大的無力感,年輕時總有個理念:只要努力工作、實踐目標總會達到,大家會相信自己,相信社會能給予空間去實踐,就算社會有紛爭和衝突,昔日年代會有能坦然面對的信念,能解決。」李滄東悻悻然說。
問世間無力感為何物?直教城市人輕生的趨勢上升,尤其是年輕人。近十年韓流襲地球之時,韓國甚至出現韓星自殺潮,怎不讓人心痛?李滄東曾作父母官,又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問題?
口袋越充實 腦袋越虛空
「我相信全球化發生後,這不是韓國獨有的問題、癥結也不再有地域分界。說到底,大家都是以錢為利益中心,講求經濟效益的社會,人的口袋越富裕,腦袋越虛空。」李滄東認為,觀眾看綜藝節目看到五光十色的藝人,其實並不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藝人一樣的空虛,甚至反差更大,所以較容易產生消極的想法。」
五十後的李滄東續說,南韓經歷過獨裁政權、民主運動,大家曾努力去達成目標,創出一個時代,現在年輕人已喪失這種希冀,深感難以解決問題,就如謎一般。「都市先進發達,但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解決的方法看不通,新世代面對很大的謎。」所以,李滄東特意把《燒掉柴房》的主角由中年推早為廿多歲的年輕人,更認為小說的主角,是村上春樹的自述,李滄東還替他續寫了小說的結局。
「我不想再用作家視野看世界,改用想成為作家的青年更適合,因為他很矛盾、困惱,不斷找世界值得去寫的故事,對生活敏感,不斷找生活或生存意義。」李滄東承認,當中也代入他年輕時的影子。
李滄東直言,拍戲一直讓他感覺很吃力,他知道這狀態不會改變,「花很多時間去策謀,最吊詭是拍出來又不是原先的計劃。你永遠想控制一切,現實卻是無法把握。」或許這就是導演和人生磨人又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迄今,李滄東千禧之作《薄荷糖》是我推舉為最難忘的韓國電影,沒有之一。他對人性悔不當初的描繪簡直震懾骨髓,最神是他同時把韓國廿年間的跌宕起伏壓縮在主角金永浩的半輩子之中,七段倒敍情節穿插於光州事件、學生運動、經濟起飛、金融風暴,都是韓國人記憶的傷口,串連記憶的火車,總令我想起奇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Blind Chance, 1987) ,對「如果命運能選擇?」引發沉思。
以寫實主義 凸顯人生希望
李導最擅長挖掘小人物最感人的一面,認為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生活。我反問他自覺是暗黑導演嗎?
「我的電影跟電影節的主題一樣:『Colours in the Dark』。生活矛盾,但電影中主角都沒有放棄。你也許會認為,我是在展現苦痛、殘酷的人生,其實,我透過作品的『寫實主義』,來凸顯人生的希望。」李滄東說。
電影是關燈了才能看見的有光影像,它能讓觀眾忘卻現實,同時也逼人正視現實,李滄東顯然是樂於實現兩者。
李滄東編導作品
1997 《黑道初哥》(Green Fish)
2000 《薄荷糖》(Peppermint Candy)
2002 《愛的綠洲》(Oasis)
2007 《密陽》(Secret Sunshine)
2010 《詩》(Poetry)
2018 《燒失樂園》(Burning)(跟吳政美合編)
「我回想自己廿多歲時,世界沒那麼大的無力感。就算社會一樣存在紛爭和衝突,年輕時總有個理念:只要努力工作、實踐目標總會達到,現在年輕人已喪失這種希望。」──李滄東
採訪: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