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
決定一日三餐吃甚麼,對你來說可能是生活瑣事,但對貧窮的基層人來說,卻是難事。幾年前寄居車房後巷的李家倫,有感「基層食餐好都難」,在飲食界打滾多年的他,上傳簡單菜式到網上,教街坊以低價煮出好餸。他的善心打動有心人,資助他出版實體食譜作義賣,收益全數回饋基層,自此阿倫有更多資源到處送飯、陪老人家看病,使淪落人不再孤單。
「我認識一位長者,住在三十呎的棺材房,只有一個煲仔解決所有事情。一隻蛋,舂爛它,灼些菜,把鹹蛋與菜拌勻就當有味,當一餐餸。換轉是正常人,你吃得下嗎?」阿倫緊鎖的眉頭間有一絲無奈。他多年間輾轉住過深水埗的劏房、板間房,目睹獨居老人、長期病患者或單親家庭,要靠吃隔夜飯、即食麵或罐頭果腹。他痛斥罪在商家,買一碟飯也要五、六十元,「近年新開餐廳都走貴價路線,基層朋友入不到去食!」
為覆診難做全職 餐廳游擊打散工
阿倫為弱勢抱不平,但其實自身也罹患惡疾,包括強直性脊椎炎、鼻瘜肉兼鼻竇炎,近年更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不時要回醫院覆診,無法全職工作,只好跑遍各區的餐廳打散工。阿倫直言,最喜歡下廚,但無奈為口奔馳,水吧、樓面、洗碗,甚麼崗位也得做。
兩年前,他看不過眼物價騰飛,下廚炮製一道道「平價料理」,金銀蛋莧菜、蝦米浸勝瓜、雪菜肉絲燜米……上傳到個人facebook「我們基層的飲食」相簿,後來獲香港電子業商會資助出版成書,更募集了十多位插畫家畫出美食。「寫食譜整個過程好隨緣,義賣後將錢用回基層朋友身上。」談起初衷,他眼神堅定,「自由定價,也是第一身經歷。自己平時買本書都不捨得,所以上限一百蚊。長期病患同老人家就免費。」
年卅晚送團年粥 山竹十號波前送飯
去年初食譜出版及義賣,阿倫有更多資源,親自買餸下廚,送給不良於行的長者、單親家庭,甚至是清潔姐姐、擺地攤的公公婆婆。「有時煮了,帶到街頭,有緣便吃到,煮了不吃也無辦法,總會有人吃到的。」去年農曆新年前夕,阿倫便在年卅晚炮製了粟米粥,冠名「基層賀年早餐」,走到荃灣送給街上的清潔姐姐。
大時大節,阿倫會相約街坊一起出來吃飯。去年過農曆新年前,他一天跑兩場,分別與一對年邁夫婦及單親家庭吃團年飯。去年十號風球「山竹」襲港,他更趕忙在中午前送飯給兩名長者,送完長沙灣便奔往石硤尾,然後匆匆返回自己的劏房,「趁還未真的好大風時,七、八點煮好餸,解決了他們的一餐。十號風球危險嘛,不要落街吃飯。」
阿倫體弱多病,一月才住院做妥耳鼻喉科手術,相隔數月又要覆診精神科,平日脊椎炎一旦發作,身體會疼痛到動彈不得。阿倫坦言,醫藥費是日常最大支出,但如非必要也不會看私家醫生,但對待長期病患的同路人,他卻慷慨解囊。
送飯買藥為人解困 「有能力便幫」
「大概三個月之前,叔叔告訴我需要這些藥。二百五十元一樽,對他來說是很大負擔,我有能力便幫他買,一樽大概食一個月。」採訪當日,阿倫就去探望這位他口中的「叔叔」,他中風並患有關節炎,當天有輕微發燒。叔叔一直有吃阿倫買的藥,阿倫解釋,基金除了資助膳食,也負擔長者的醫療費用。
阿倫坦言,自己精神及身體狀況起伏不定,但一有餘力,必定會下廚送飯給有需要的人吃。令他覺得一切都值得的,是看見街坊走出困境,就如他五、六年前接觸的一個單親家庭,「他們以前住天台屋,但現在上了公屋,孩子長大又生性,見到一個家庭有所改變,我也很開心。」
近月阿倫又再下一城,在facebook開了「我們基層的煲仔菜」相簿,說是冬天版的「基層料理」。問阿倫身體時常疼痛,為何堅持繼續下廚、送飯?「行得到咪去囉,你始終個人要運作先有精神。」阿倫說,走下去的力量,是與痛苦共存,「會隱隱作痛的,但撐得住就撐,又唔可以叫佢唔好痛,近排已算精神了,維持到生活已算很好。」
facebook:lee.alan.587
記者︰陳娉婷
攝影︰許先煜、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