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的系統性危機迫在眼前 - 盧峯

蘋論:香港的系統性危機迫在眼前 - 盧峯

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特區政府不惜冒商界、國際社會及市民的大力反對準備強行修改逃犯移交條例,戳穿香港法律保護網。

為了展示自己的長官意志及雄才大略,特首林鄭月娥大力硬銷她的萬億元「明日大嶼」填海大計,誓要在大嶼山對開海面填出一個巨大的人工島,至於工程涉及的風險及問題包括超支掏空庫房、氣候暖化引發的水浸與惡劣天氣威脅則視作等閒甚至視而不見。

負荷量到頂 服務現樽頸

可是,當市民、政黨力促政府檢討內地每日150個單程證人士來港政策,好改善醫院、港鐵逼爆的情況,好紓緩對公共房屋及其他服務的超額需求時,特區政府卻冷淡對待,連向北京提出也不願意,一句不會檢討就想把市民越來響亮的呼聲打消,還吹噓每天百多個新來港人士可以保持人口及勞動力增長,對香港有利。政府官員們的態度反映他們始終不肯面對市民生活空間被嚴重擠壓的事實,仍然不願接受公共服務已達爆煲臨界點的危機,一意孤行捍衞單程證計劃,這樣的表現說是離地已是太輕微,實情是官員們根本不管民間疾苦。

應該看到,每天150個單程證名額意味每年有近五萬人從內地移居香港(還未計算其他招攬人才計劃),成為新的香港居民,住滿七年就成為永久居民,可以享用各種各樣公共服務,從綜援到公屋,從醫療服務到交通津貼,還未計對公共運輸、教育體系的壓力。雖說特區政府早在規劃時已把單程證帶來的人口增長計算在內,但沒考慮到的是香港土地供應有限,沒有腹地可以擴展;再加上系統本身的負荷量不可能無止境增加,各種服務便紛紛出現樽頸,造成服務質素下降輪候時間不斷延長以至出現嚴重事故。

最明顯的是鐵路系統。現時多條路線在繁忙時間已出現超負荷情況,隱藏的危機不容小覷。港鐵公司為了應付人流只好不斷加密班次,並因此而引入新訊號系統。問題是港鐵班次本已非常頻密,少許事故、訊號故障都會造成重大延誤及意外。上星期港鐵發生通車40年來首宗列車相撞意外,表面原因是測試新訊號系統時發生故障,更根本的原因是港鐵要在超負荷的系統進一步增加載客量,令意外機率大增。若果政府繼續讓每年至少五萬名內地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再加上不斷增加的旅客,運輸系統就不僅是超負荷,而是陷入爆煲的險境。

檢討單程證 減人口壓力

公屋、醫療的情況同樣嚴峻。輪候公屋的人數不斷創新高,輪候時間則從過往的三年左右升至超過五年半,未來很快突破六年的大關。而由於覓地建屋越來越困難,特區政府把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七三開」,把更多房屋用地興建資助房屋,私人樓宇建屋量將會因而下降,令供求更失衡。原已處於「瘋癲」狀態的住宅樓價將進一步飆升,不符資格申請公屋、居屋的中等入息市民居住、生活質素勢將不斷惡化。

另一方面,公營醫療體系的逼爆情況已令醫生、護士及其他護理人員疲於奔命,還幾乎引發工業行動。政府在壓力下臨時增加撥款予醫管局才勉強避免危機不可收拾。只是,一時的撥款根本不能從根本改善人手、病床短缺問題,再不及時控制本港人口增長只怕情況很快就會失控。

總而言之,當前香港市民生活空間不斷受擠壓,生活質素、公共服務質素持續下降,社會系統性危機漸現。要正本清源,首要就是減緩人口、人流增長,讓居民有喘息空間重建生活質素,讓社會不同體系有機會修復調整;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檢討單程證政策及配額,重訂內地居民來港定居的規則,並讓香港有參與決定的權力。若繼續視市民的苦況不顧,不但民怨積累難消,社會不同系統也會因超負荷而崩壞。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