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吃番薯。這是老一輩的常識,還不夠一百年前,那時的中國仍是一個農業國度,家家戶戶都是依靠一小片田地去養活一家人。如果有好田好水,自然是種穀栽稻,可是很多貧農因為種種原因,只有瘦田一塊,種下來的稻穀都未必能填飽肚子,只有加栽種種富澱粉質或蛋白質的雜糧了,花生黃豆、木薯番薯是必然正選。因為我家是「新移民」,好田好地自然沒有份,種的是近山坡的田地,較平緩好引水的自是種瓜種菜,但為了賺多一點,把山坡上的荒廢梯田也復耕起來種番薯。種番薯不需多少成本,只需人工,每年三月份跟八月份都是種番薯的時機。番薯沒有種子,要把田邊的番薯藤剪下來,分截成多條五六吋長度的扦插枝(現代的種法是只用藤末未長根的一段),插在隆起的「龜背畦」上並天天澆水,大概十來天便長根,跟着施肥一兩次,大概兩個月後便長滿一田的番薯藤了。那些四處蔓生着的藤蔓只要一接觸泥土便會再長出新根,那會使養份不能集中在最初插進田的主根系統,所以需要間中「翻藤」,即是把伸出來的蔓藤拉起,不讓她們長出新的小根,主根才能儲藏養份長成番薯。因為立秋後雨水仍豐,扦插栽培出來的藤蔓長得快,而到秋後則開始少雨水多陽光,「制水」正好限制藤蔓的生長轉而刺激番薯成形,所以秋栽的番薯質素會更好。
來自中南美洲 改善貧農生活
番薯原來也是中南美洲的產物,之前談過的茄科三大農作物:番茄、薯仔和辣椒(還有在香港受管制的煙草,我可不敢種呢),其實經「哥倫布交換」(Columbian Exchange)的還有不少重要的「口糧」作物,推動十五六世紀以後的世界人口增長,分別有花生、番薯、木薯及粟米,粟米甚至取代小麥成為現今最大產量的農作物。這些糧食作物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耐旱耐瘠,令到當時的貧農又有新出路,開闢更多山地來種她們填肚子。薯仔、粟米來自高原,所以適合溫帶地區;而花生、番薯、木薯就改變了熱帶人們的生活。番薯早於十六世紀便由西班牙人帶到東亞,那時大部份進入中國的新世界作物都以福建為踏板進入中國,所以我家的幾種家鄉口味原來都是源自美洲的,例如皇帝豆、木薯粉,以及最有名的紅薯粉條和燕皮,也是以番薯粉製成的。這些作物多源始於明朝期間,而且得到地方官員推動得以在福建各地落籍。福建(閩)是一個多山的丘陵地帶,內陸少有平地種出好稻,所以瘠地也種得出的番薯就更受歡迎了。
在我初小的時候,爸媽仍有在梯田種點番薯。以前番薯價錢便宜,不是一門好賺錢的莊稼,可是省工省錢,用來幫補收入也是不錯。我們做孩子的也愛番薯,別人的孩子會順藤摸薯,我們專業種番薯的卻只看田背隆起龜裂的程度便知那裏有大番薯了。冬天嘴饞時,只要到田地拔幾個出來,傍晚放進燒水的灶頭烤一烤就有好吃的了,不花錢又可以玩火。爸爸也愛番薯,由童年開始便一直跟番薯打交道,出生的福建山區、青年時馬來西亞的開荒、成年在當老師後遇上的大饑荒、甚至壯年後到香港回歸農園,每一次的難關都或多或少經由番薯解決。番薯永遠都不是我家田裏的主角,但我們也從不會說「番薯吃怕了」或「窮人才吃」的一類說話。對番薯,我想爸爸只有感激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