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追憶古巴逝水年華

【詠物誌】追憶古巴逝水年華

【詠物誌】
因為紀錄片《古巴花旦》知道夏灣拿唐人街有兩位年近90的古巴花旦和小生何秋蘭、黃美玉,但想不到今年香港藝術節竟請了她們兩位活寶來港,盛妝登台演出三個王寶釧折子戲:《拋繡球》、《西蓬擊掌》、《平貴別窑》。

「乖女,你嫁着啲咁嘅窮鬼,真係前世唔修囉!」89歲的黃美玉穿着一身英威古裝卻撐着現代柺杖上台,以唔鹹唔淡廣東話念白。她是中國古巴混血兒卻不諳中文,唱了幾十年粵劇都靠死背歌詞。相反,她的87歲小學同學何秋蘭沒有一點東方血緣,卻因1歲時被酷愛粵劇的古巴華僑方標收養傳授粵曲,8歲已踏台板隨養父創辦的「國光劇團」巡迴演出,是古巴曾經紅極一時的花旦。

拉丁風的兩位鬼婆配粵劇唱腔,舞台洋溢不一樣的熱情。看舊照片,兩位年輕的古巴伶人穿着華麗的戲服在台上表演,其中一幀見到何秋蘭騎着馬隨劇團遊街宣傳,步搖生輝、風光非常。「當時我們的戲服是當地裁縫度身訂做的,好威風。」花旦說。

的確,20世紀初的古巴得以成為西半球粵劇的集中地之一,有賴從舊金山遷居而至的華人。在首都夏灣拿,華僑社團例如中華總會館、洪門民治黨等辦報辦學、教武術、建戲院、組戲班,凝聚華人社群帶動粵劇發展。全盛時期,唐人街的上海、金鷹、新民等幾間戲院每星期皆有粵劇上演,戲班亦會到不同城市走埠。

不過,到1959年卡斯特羅上台,古巴華埠迅速衰落,幾萬華人社區幾乎消失,粵劇也黯然凋零。「政府稱借我們的戲服去遊街,想不到實情是把所有戲服充公掉。」何秋蘭半生至愛的衣箱、鳳冠霞帔一下子煙消雲散,這位當家花旦也淪落到在酒樓做收銀、到《光華報》執字粒。跟她們認識多年的劉博智博士,也是因夏灣拿那條「詭異」、無唐人的唐人街吸引發掘她們的故事,建築物殘破,剩下的「唐人」都是老人家。

每月靠8美元老人金過活 有戲唱已滿足

黃美玉曾跟何秋蘭一起學戲,讀完大學後便離開劇團。革命時期她曾經參軍,後成為外交官員,二人九十年代重新燃起唱戲欲望,直到今日。

她們生活拮据,每月靠8美元(係!在香港只夠食一頓午餐)的老人金過活、家裏連電話都冇、花10年供一台雪櫃,平日只在老人中心吃免費粗茶淡飯。「每個月可以食一次雞髀。」何秋蘭說。但有戲唱,她們比活在天堂快樂,她們就是如此樂天。難怪《古巴花旦》導演魏時煜坦言:「我到了後台感動之極,抱着她們哭了。」

這次來港演出,二人的戲服雖只是從「眾人衣箱」租來,但能盛裝上場已經心滿意足。她們在古巴上台,何秋蘭穿的平實得多,由於資源有限不時自己做戲服。曾經風光一時的金鷹戲院已成敗瓦,舞台唯一的佈景是白布一塊,但她們仍然盡心演出。

2011年她倆首次踏足中國,外國遊客到中國不是去長城,就是逛故宮,兩個鬼婆卻想返「鄉下」祭祖,她們知禮儀,拜華光師傅及跪拜土地公。

看到台上這兩位伶人,老到要拿柺杖、聽不清工尺,有次黃美玉在台上演出還無奈失禁,但她們仍不放棄醉心一生的粵劇,更難得從斷壁殘垣的古巴來到香港,克服長途機和時差。採訪她們,二人異常興奮,行不到五步就唱起《帝女花》,再走十步又唱起《昭君出塞》。「我一生真係冇乜遺憾,最想每年都可以去中國。」何秋蘭跟我說,熱血得像年輕人。

梨園夢、鄉愁重,想當年她養父靠劇團養家再寄錢返鄉,如今中國崛起,又有幾多人會惦念這位年華老去的古巴花旦?

是次來港,古巴花旦與小生穿戴雖是租借的戲服(行內人稱為「眾人衣箱」),並非昔日在古巴度身訂做的行當,但老人家已經相當感恩。

撰文:鄭天儀
攝影:劉文邦(Asia One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