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星空下的違和感

【野人周記】星空下的違和感

【野人周記】
西貢大浪灣內四個沙灘,面向東方,是欣賞海上日出的理想地點,大浪西灣以北的海崖上,有一座日出方位指示盤,再往前走,不遠處的路旁,有一片草地,是西灣營地舊址。鹹田灣和西灣北灘近年新增為指定營地,在此之前,這片草地一直是大浪灣沿岸唯一合法露營地點,數十步之外的海崖邊,便是觀日的最佳地點。不過因為面積不大,水源在冬天又會枯竭,加上離西灣村稍遠,所以遊人大多寧願在海灘上紮營,又或者越過山坳,到另一邊的鹹田灣,入夜之後,這片路旁草地,反而顯得寧靜,四周灌叢,連西灣村的微弱燈光也給擋住了,只剩頭頂一片星空。

多年前一個歷史性地寒冷的冬至晚上,好友來電,說忽然有興致到西灣露營兼拍攝星軌,我二話不說,便收拾行囊出門,到西貢市會合。乘的士到西灣路盡頭,再摸黑走到營地。當晚天朗氣清,可惜我的拍攝器材不合格,索性放棄,躺在草地上,用肉眼看星,只是天氣也實在太冷,很快便鑽進睡袋抱頭大睡,星軌沒拍成,卻在翌日拍到美麗的日出。

現代建築顯突兀 觀星台似風水山墳

多年過去,好友早已成家,孩子出生後,即興出遊換成計劃周詳、只能捨遠取近的親子遊。孩子一天天長大,親子遊路線也越走越長,有一天忽然收到他的WhatsApp,「西灣怎麽了?」原想帶兒子看看老爸以前經常流連的「聖地」,卻驚見西灣改變不少,從前觀星賞日出的營地已經消失,換成一座富現代感的「雕塑」,「蠻奇怪的,看見時嚇了一跳」。

這座「雕塑」,其實是建築署為增加西灣郊遊設施而新建的觀星台。早前經過,已見草地豎起圍板,看不到內裏情况,也沒有模擬完工後的設計圖片,以為只是改善營地環境,想不到竟是徹底改變。以仿木材料、卵石和水泥為材料的蛇形圍陣式設計,平心而論,若放在市區公園,或日本直島這一類刻意營造藝術展示氣氛的空間,是頗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署方介紹設計特別考慮人體工學,非常舒適,用意「提升西灣的康樂價值」,聽起來便很有「城市公園」的意味,似乎忘記了,大浪灣一直以自然景觀怡人、沒太多人工化建築見稱。

實地觀察,一場春雨,現場已現積水,經牛群踩踏,周邊已成泥沼,過去作為營地時,沒有這種情況,可能是建設底座時,沒有妥善考慮疏水。此地似乎也頗受牛群歡喜,經常在此聚集,近似牛欄的設計,成為牛群「方便」之地,牛糞在草地上,感覺很自然,在人工建築面上,卻特別突兀。可以想像,積水加上牛群排泄,蚊蚋滋生,有誰願意躺下觀星?

翻看資料, 署方在2015年曾委託港大學生團隊於「星下建築」觀星點設計工作坊推出五個設計方案,當中不乏更能融合自然環境的簡潔作品,更有考慮到盡量減少運輸成本、以在地泥土為主要材料、以夯土技術建築的意念。學生作品顯然未能令決策者滿意而被棄用,由建築署重新設計,結果就是今天所見的華麗城市公共藝術品版本。署方強調,設計曾於郊野公園委員會轄下西灣管理工作小組的會議上討論才拍板,這更帶出另一問題,過去郊野公園曾設用戶聯絡小組,園內主要建設在起始、施工以至事後跟進階段,均讓公眾知情和參與討論,也許是為了效率,公開的小組後來變成由署方委任持份者代表的委員會。作為郊野公園最大使用群體的行山者以至廣大市民,卻在觀星台快近完工時才知曉,當中又出了甚麽問題?

特意攀上西灣山頂和螺地墩,察看觀星台對著名的「一尖四灣」景觀的影響,慶幸因為地形和灌叢遮蓋,幾乎看不到所在。不過當從鹹田回走西灣時,還是可以清楚見到樹叢中不大協調的現代建築。「惟有當成是一座風水山墳吧。」附近山坡上溫氏祖墳的制式,的確有幾分相似,「你不覺得恐怖嗎?」同行朋友忽然回一句。晚上看到棉蘭老海岸擱淺死亡的幼鯨胃內裝滿重達40公斤膠袋的新聞,然後是政府繼續堅持犧牲香港的天然海域、耗資至少6,240億填出人工島, 忽然明白朋友說話的含意。我們的都市,已慢慢變成一座座的墳墓,埋葬了的,不單止是大自然,也包括了我們下一代的明天。

觀星台看來頗受牛群喜愛。

從鹹田回走西灣,清楚見到樹叢中不大協調的現代建築。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