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
今篇主題,出自Paul Graham,佢係startup孵化器Y-combinator嘅創辦人,原文可搜尋"A Word to the Resourceful"。
揀呢個題目,因為佢個框架好實用,解釋到好多現象。之前提過,創業人之間,時不時會交流,將自己最頭痕嘅問題拋出嚟,問吓其他人意見。一來,公司話事人關心嘅難題,通常都係幾有趣,幾有挑戰性。二來,當你聽到原來人哋都有困難,你會覺得唔係自己先有問題。三來,好多時你幫手諗人哋嘅問題嘅時候,會忽然間解答埋自己嘅問題,幫人幫埋自己。
聽人提問,可以從旁觀察兩樣嘢:第一,問嘅係乜嘢類型問題。第二,提問嘅人對人哋意見嘅反應。觀察得多,會發現,唔同嘅創業人,問題同反應,可以有好大分別。
話事人取易捨難 逐末忘本
首先講講問題嘅類型,主要嘅分別,係層次嘅問題。通常,搵得其他人傾嘅,都係提問人最關切嘅問題。如果條問題係比較低層次,即係比較操作性,枝末類嘅,有兩個可能,一係就係間公司勁到最令話事人頭痛嘅嘢,只剩番啲相對細嘅事,一係就係明明有更重要嘅事情要解決,不過話事人選擇將個注意力放喺啲冇咁關鍵嘅事情上,而我估,大部份情況,都係後者居多。
咁點解有時會將注意力放喺枝末上?當然,聽起上嚟好明顯有啲奇怪,但人性總係取易捨難,叫得做枝末,即係牽一髮唔會動全身,亦即係容易執行,少啲阻力,於是索性將成棵樹嘅枝幹扁平化,當你唔再分主次,每件事都係同樣重量,咁要取易捨難,當然係處理枝末事抵啲。咁又點樣自圓其說?好簡單,說服自己夠親力親為,力不到不為財,就心安理得。呢類問題,通常發生喺話事人身上,因為佢上高已經冇人話畀佢聽要將心神放喺邊處,由得佢揀,咁佢揀嘅時候幾有紀律,就係佢嘅造化。
呢個係明知有主幹,但係選擇避開嘅情況。再差啲嘅情況,係根本唔為意有主幹嘅存在。
面對枝末類問題,畀意見嘅人,可以選擇照答。壞處係,你照答,除咗畀咗答案,仲可能令提問人誤會咗你認同件事係好重要,加劇咗個錯誤嘅比例感。所以一個坦白嘅做法,係反問點解佢覺得呢個問題咁重要,有陣時佢會自己發現,原來真係枝末得滯。
避開意見 始終都係要還
關於對意見嘅反應,你會發現,有啲人有時本能反應地避開意見,而根據Paul Graham觀察,係出於唔願意chase down all the implications,因為最終可能會推敲出一個自己唔想見到嘅結論。換句話講,有啲人如果感應到牽一髮會動全身,或者好困難,就會腳軟,而腳軟嘅反應,就係一開波就否定個意見。於是乎,創業人可能明明體能上年輕力壯,健步如飛,但係喺思維空間上,卻行得好似個阿毛咁慢。而大家心照,避得多,始終都係要還。
撰文: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