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平民國際幼稚園本地童僅8% 多種族學生英文好胸襟廣

【教養之道】平民國際幼稚園本地童僅8% 多種族學生英文好胸襟廣

【教養之道】
「有啲學校好多南亞裔學生,要諗清楚先去報喎……」家長們對少數族裔學生的隱性歧視,一直存在。然而,他們或許忽略了不同國籍的小朋友一起上學,不同文化之間的相處所帶來的氛圍和眼界,是再多的補習也學不到。

位於油麻地的西太平洋幼稚園,儼如一間平民國際幼稚園,各族裔的小朋友手拖手、肩碰肩,快樂學習。他們在彼此身上學懂尊重差異,取長補短。校長說,這胸襟,能讓他們受用一生。

「我們的小朋友,日日接觸不同國籍的人。在孩提時代能夠和來自各國的同學一起開心返學,這段珍貴的童年回憶,令他們長大後絕不會成為歧視他人的人。」校長莊淑萍說,真正的有教無類是不分種族、膚色、國籍和宗教,而這也是真正共融的起點。

融合教育 外地學生更大膽

共融可以築起眼光和胸襟,還有現實的好處:學英文。很多學生的家庭都屬弱勢社群,基層家庭的小孩若要學好英文,殊不容易。但莊校長說,本地學生在這裏由K1讀到K3,三年來每天雙語浸淫,到畢業時都可以用英文流利交談,毫無困難。而每年都有一批畢業生,獲家長爭崩頭的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取錄,「來報讀我校的香港家庭,父母也是看準這裏多不同族裔,他們就是希望自己的小朋友學好英文。」

這幼稚園四十多年來致力推動融合教育,目前92%學生來自南亞或東南亞,包括尼泊爾、印度、菲律賓、泰國等,只有8%屬本地學生。幼稚園既是零學費、更是零歧視,本地和其他族裔家庭相處融洽,「本地家長會幫南亞裔同學補中文,南亞裔媽媽又會教本地小朋友講英文,生日會又互相邀請對方,很多學生升讀小學之後,都仍然和幼稚園的南亞裔同窗保持聯絡。」

「誰才是『少數族裔』?人們說尼泊爾是少數族裔,但在我們這裏,中國籍才是少數族裔……」莊校長笑着說。全校220名學生,本地學生不足20人,是名副其實的少數。然而,這裏的小朋友從不在乎「多數」、「少數」,他們學懂的是「一齊」。採訪當日所見,各國籍小朋友上堂時都很投入課堂、踴躍舉手回答問題。他們互相用流利英文交談,玩積木時互相分享,守禮得很。到上中文堂老師教認字的時候,尼泊爾小朋友朗朗讀出「獅子」、「大象」,才5歲的印度裔孩子,連深奧的「蟹」字也能認讀出來。

本地和南亞裔小朋友除了中英文可以互補不足,莊校長說,本地小朋友亦可以感染到少數族裔孩子的特質,「少數族裔小朋友的性格很開朗、主動,和比較顯得自信。」她說大概是不同族裔的家教不同,少數族裔的媽媽通常較放手孩子的成長,這類小朋友也就顯得特別開朗活潑,「好像我們上堂有一個活動叫『小老師』,請學生充當老師教其他小朋友。這些南亞裔學生通常較大膽,會很努力去做好老師的角色,就算面對一些陌生的中文字,他們會自己創作教法,這些都是負責而且自信的表現。」

互相影響 本地小孩變主動

「至於本地的小朋友,初來時一般都比較拘謹和被動,可能父母對他們有比較多要求所致。」她說,曾經收過一位K3的本地插班生,「幾叻,但不太敢表現自己」,但幸好班上大部份都是熱情的少數族裔同學。相處之後,本地小朋友在短時間內便拋下了拘謹和被動,變得大膽、主動和開朗,敢於探索。

另外,學校以主題教學為主,若主題講到食物,會邀請家長帶來家鄉菜,讓大家品嚐。莊校長說:「我們能吃到最正宗的印度菜、泰國菜。當主題講到各國服飾,我們的學生就能親眼看見和觸摸不同族裔的民族服裝,眼界自然就廣闊了。」幼稚園裏又有信奉不同宗教的老師,由印度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到無宗教的都有,有老師每天準時12點就要朝向東方祈禱,「這裏有真正的共融和包容,曾經有一位巴基斯坦媽媽跟我說,她在這裏真正感受到被尊重。」

西太平洋幼稚園於1977年創校,屬非牟利幼稚園。學校分上、下午校,各設五班,每班學生約22人,採雙班主任制,另每班各設一位教學助理,師生比例約1:7。小朋友入學只需經過簡單面試,基本上是先到先得,但若有兄長或姐姐正在就讀則會優先考慮。

唱兒歌玩遊戲學中文

不少本地學生都覺得中文字難,對於這群非華語小朋友來說,學中文更是難上加難。莊淑萍校長說,南亞裔小朋友學中文最大的困難是欠應用,「返屋企唔用,父母又唔講,只靠每日三小時在學校裏學,只要放一個長假,很多生字就會忘記了。」

針對這問題,幼稚園挑選的生字都是與幼兒生活相關,例如食物、動物。每個課室都設有圖書角,放了一批中文圖書,透過老師以純正粵語朗讀故事,以及學生們的角色扮演,讓外籍小朋友快樂地浸淫在中文語境之中。另外,老師又會設計多款認字遊戲,透過兒歌、玩樂來協助學生認懂中文字。

「…兒童對人友善,表現愉快,對活動感興趣。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大部分能主動回應教師提問。兒童能用英語流暢和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中文表達能力發展亦不俗,能用簡單詞彙正確回應教師提問,也能模仿教師朗讀短句 ,反映兒童樂意學習中文…」這是教育局在<質素評核報告>裏對園方的評價,顯示園方的努力得到認同。

「這群小朋友長大之後,大部份都會留在香港生活,不學中文就很難找工作。」莊校長說,幼稚園累積了幾十年非華語學生學中文的教學經驗, 希望這些經驗可以協助南亞裔小朋友及早融入中國人的社會,將來無論升學或工作也容易一點。

不同國籍的小朋友一起學習,沒有歧視,只有笑聲。

印尼女孩和印度男孩認讀「蟹」和「小鳥」毫無難度。

中文老師上課時一邊唱歌,一邊教大家認讀中文字。

四歲童畫作:彩虹的貓。

快餐店主題教學,扮食薯條飲可樂,上學多快樂!

採訪:譚暉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