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考愛國? - 馮睎乾

DSE考愛國? - 馮睎乾

上星期,DSE中文科口試開考,任教中文的朋友傳來試題,供我評論。今年考評局居然出了以下「愛國題」,令朋友勃然大怒:「為培養中學生對國家的感情,以下哪一項最有效?試談談你的看法。踏足祖國河山;研習中國歷史;了解國家成就。」

我看了題目也怒髮衝冠,但憤怒原因跟朋友不同。朋友之所以憤怒,是認為文憑試考這類愛國題,無非測試考生是否懂說政治正確的話,而老師知道DSE有這類題目,難免也要給學生上「國民教育」課,豈非「洗腦」?

我憤怒,是因為這題目語意不清,更披着「愛國」外衣,陷國家於不義。我的看法有三點。第一,「中學生」沒指明國籍,「國家」也不一定是中國,如何討論?「研習中國歷史」這選項又有何意義?姑且以特首林鄭月娥之子為例,他擁英籍,是英國人,若他現在考文憑試,此題答「了解國家成就」,然後滔滔不絕舉例,說英國出了培根、牛頓、莎翁、達爾文等偉人,並曾經給香港帶來西方法治,是否零分?

第二,若「國家」設定是中國,「中學生」是香港中學生,「踏足祖國河山」究竟是什麼概念?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我身在香港,難道不是天天「踏足祖國河山」嗎?考評局不是打算將獅子山、飛鵝山、城門河等地方,從祖國版圖上分裂出去吧?因此,「踏足祖國河山」等於說「身在香港」,這選項跟「研習中國歷史」一樣莫名其妙。然則唯一「有效」(我指邏輯上有效)的選項,只剩下「了解國家成就」──有理由懷疑,這是偽裝愛國題的邏輯題。

第三,不論如何作答,這問題本身已政治不正確。父母關心和尊重子女,子女就會孝順;國家關心和尊重人民,人民自然愛國。中學生愛不愛國,視乎國家做了什麼事,而非取決於學生要做什麼事。假如你問:「為培養子女對父母的感情,以下哪一項最有效?踏足父母的家;研習父母生平;了解父母CV。」這是否對父母的高級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