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西洋菜

【越陌度阡】西洋菜

【越陌度阡】
香港能見到的水生葉類蔬菜主要有兩種,夏天是通菜,冬天就是西洋菜了。

西洋菜顧名思義,是一種近代才傳入的西方菜蔬。非常有趣,環顧東亞地區之內,只有香港才這麼盛行,再說就是廣東一帶了。西洋菜很少有正式的文獻紀錄何時傳入,但觀乎兩點,便知道一定是近代(不過一兩百年)才出現在中國。第一是西洋菜(Watercress)雖然在古希臘年代已有紀錄,但一直是藥用多於食用,因為西洋菜一離水即很快凋萎,不利運輸,而且栽培的地理要求也獨特,所以一直流行不起來。直至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因鐵路網興起,才可以快速有效率的把又重又濕的西洋菜運到市場,可以說,近世以西洋菜入饌的源頭是由英國人開始的。

西洋菜田必有一個浸水池,用來浸養着剛收割的菜,直至出貨。

水田用的農機比旱田用的大得多,可以坐在上面,有兩個大鐵轆方便於泥濘中行走。

左邊的是通菜田、右邊的是西洋菜田,一片水田,夏冬輪流耕作兩種蔬菜。

第二點跟第一點是共同的,不過是發生在西洋菜到達亞洲之後。當英國人帶來西洋菜到中國時(不知香港是否就是第一據點呢?),也同樣面對交通與栽種地理的限制,再加上氣候問題,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曾是英國殖民地,卻不多見,因為熱帶地區是種不了西洋菜。東南亞一帶長年炎熱多雨,是通菜的天堂,除非在高原栽培,否則西洋菜是不能落地生根的。西洋菜跟白菜、菜心同屬十字花科,喜愛冷涼的天氣,而且是多年生的,只要氣溫在二十度而下,又有清涼的淺淺流水,陽光充沛,她便能常年生長,甚至如野草一般蔓延。也因如此,比起其他土栽蔬菜,更難於農民之間流行。香港算是英國在東亞地區最重要、歷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卻因每年冬季的大陸性冷空氣南訪,西洋菜才能找到安生的地方。另一方面,香港多山多溪流,也造就了合適的環境,「川龍」西洋菜一定是本地最出名的產地了,那裏的產量不是最多最大,但一定是最早應市。因為海拔較高又有大霧山涼涼的溪水關照,而且是向陽的南坡,日照充足,西洋菜質素自然較高,香港人要在入冬前吃新鮮西洋菜,川龍是不二之選。

好水成臭坑 苦了西洋菜

川龍的西洋菜以早應市聞名,但數產量計算,一定是有長流水引進的平原更優勝。以前元朗、蕉徑、甚至粉嶺和西貢都有不少西洋菜田,因為只要有好水便有好菜。但七八十年代政府大力發展新界,好水自是被攔截,改成一條條臭坑渠,西洋菜只能留在林村與蕉徑一帶未發展的地方生存。後來大陸菜到來,但廉價傾銷之下,老一輩西洋菜農更退下便無人接手。到八九十年代,能執本地西洋菜生產牛耳的,只留下上水大頭嶺客家圍到燕崗至河上鄉一帶,即現在的保育重鎮「塱原」。得雙魚河水及氾濫平原沖積土的恩澤,再加上開闊的環境,聽聞當時那兒的西洋菜農只冬天工作,賺半年錢便足夠。其他水田農民會在夏天輪作通菜,他們因為工作半年已多於別人一年工資,能豪氣說句:「夏天唔做」!

我的小小農莊也間中栽點西洋菜在溪流之中,那是從前居於這兒的老農祥叔教我的。祥叔會在九月份在街市買一斤西洋菜,吃掉上半段,留下下半段帶根的莖幹放入屋前長流溪水之中,不兩星期便能重新長出,整個冬季都可以自給自足。那時我仍在開荒復耕階段,辛苦勞動過後,祥叔不時端上一大碗西洋菜豬骨湯給我這歸農窮小子,教我勞動完去去火。西洋菜是一種跟環境、跟氣候、跟農夫的蔬菜,是一門獨特的農業手藝,當失去了上述的其中一項,她便會永遠消失於我們的土地之中。

伸延閱讀: https://www.watercress.co.uk/historical-facts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