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誌是包青天嗎? - 馮睎乾

王賢誌是包青天嗎? - 馮睎乾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教師林麗棠自殺後,有人趁機大揭其他學校「土皇帝」的臭史,令其身不正的校長人人自危。日前,一群自稱「無政治立場,只談教育的教育界僕人」的校長、副校長和教師發起聯署,指林老師事件已「演變成整個社會聲討各個教育負責單位的不是」。聯署批評「聲討文化、怪罪文化、搏取掌聲的文化」(按:「搏取」應該寫作「博取」)只會帶來分化和對立,「無助優化教育制度」。有人在聯署網站留言,「希望傳媒停止妖魔化校長」、「責罵與聲討解決不了問題」。

以上論調為什麼那樣熟口熟面?想起了,官員最喜歡說「下台也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不是問責的時候」。儘管聯署者煞有介事自稱「無政治立場」,但聯署內容實在太似特區政府官腔:用字上,有「改善」不用,偏說「優化」;觀點上,批評你就是搞分化、「搏取掌聲」、無助解決問題。太笑話了,你就是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是問題的源頭,大家才會批評,怎麼反過來怪責大眾?假如責罵怪罪就是搞分化,老師是否不該懲罰學生?校長是否不該責備教員?

聯署者自稱「只談教育的教育界僕人」,但我見到的是:這群僕人只說廢話,卻沒談教育。我於是打電話給教育界朋友J,請她講講對事件的看法。J入行廿年,教過中、小學(包括東華三院屬校),現在任教於大學,平時常常接觸中、小學老師、校長和教育局官員。以這樣的背景,她的看法自然很有參考價值。令我意外的是,她並不特別欣賞東華三院主席王賢誌。為什麼?

J說:「王主席的確畀到大家一個印象,就係勇於承擔、做到嘢,亦肯行出嚟交代。但香港人可能習慣咗689同777呢類官,標準低咗好多,見到稍有承擔嘅表現,聽到稍有人性嘅說話,就覺得佢係英雄,係咪太誇張呢?聯署嗰班人叫大家唔好妖魔化校長,我想話,其實更加唔應該英雄化王賢誌。王主席畀我嘅印象,就好似一個爸爸,佢個女做錯事,佢就企出嚟代個女道歉,但另一方面,佢又話你聽個女失咗蹤,叫大家唔好搵佢。如果東華真係負責,點解唔叫埋羅婉儀校長出嚟一齊交代呢?

「王主席最厲害嘅地方,係令東華由原本嘅『被告』角色,變成依家嘅『包青天』。我同意羅校長係有問題,但林老師走上絕路,東華至少要負一半責任。我先旨聲明:我唔討厭東華,反而覺得佢對社會好有貢獻,但我教過東華,知道呢個機構嘅文化,最唔認同『以下犯上』,所以老師去總部投訴校長,多數石沉大海。我教東華嘅時候,見過老師聯手搞『政變』,想推翻校長,結果失敗收場,帶頭嘅人自己唔順氣辭職,而留低嘅人就一直冇職升,咁你明啦?

「林老師自殺前上總部投訴,學務主任居然打電話畀校長,問個老師有冇問題。完全唔啱程序,你仲唔死?雖然東華話嗰個主任係新嚟,但我read到嘅意思係,總部根本輕視林老師投訴,佢打電話畀羅校長,無非傳遞一個訊息:『有人投訴你呀,你哋啲家事,自己拆掂佢啦。』但點解依家好似只有羅婉儀中箭,而東華主席反而有光環呢?馮翁,你前幾日寫文,呼籲羅婉儀返工,未免太天真啦!我諗最唔想佢返工嘅人,係東華高層。」

J認為要解決問題,務必改革制度,可從三方面入手。第一,校長權力當受制衡,比如校長推行新政,必須得大部分老師認同,學科主任也該有權反對。第二,校長可評核教員,教員也應該評核校長,讓辦學團體了解校長是否稱職。第三,投訴機制應該改革,東華向來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因此,李東海小學老師在2015年、2018年先後投訴校長,校長不但安然無恙,事後更在教職員大會上稱「搵吓文件解釋就搞掂啦」——老師的投訴機制,形同虛設,必須有獨立第三方處理「以下犯上」的投訴,才可避免再發生林老師這類悲劇。

J最後說,王賢誌不是包青天,公眾視他為偶像,以為「斬掉」羅校長就可了事,只會模糊了問題焦點,看不見制度殺人。歸根究底,最大的魔鬼不是校長,而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