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在結婚前要拍一輯婚紗照?」這個問題一直叫攝影師馬丁(Martin)反覆思索。33歲的Martin在大學唸的是政治及國際關係,但七年前決定成為職業攝影師。早期他以拍紀實攝影為主,漸漸地找他到海外拍婚攝的客人越來越多,他在臉書上分享的婚攝作品獲過萬人讚好,專頁亦累積超過四萬人讚好。
因着工作的關係,由深受港人歡迎的日本、歐洲等婚攝地點,到較偏門的秘魯、蒙古、俄羅斯,Martin都踏足過。他形容每次和不同的客人踏上旅程,都像和新朋友外遊。亦因着這個原因,在海外拍攝的客人都好像比較放得開,攝影師拍攝時也更享受。
以世界各地的美景為攝影棚,婚紗攝影師的工作羨煞旁人。實際上,為了拍得好照片,攝影團隊和戀人都可以去得很盡。Martin回想最深刻的是兩、三年前去冰天雪地的蒙古。蒙古的一月,最暖氣珉是負十多度,最低則低至負37度。這種天氣下,手指都要冷得僵掉,他依然要盡可能靈活地拍照,又要為新人構思保暖又好看的衣飾。他曾試過駕車到南法薰衣草園拍照,拍攝完成後發現車窗被打碎,車內的財物,包括護照不翼而飛。他苦笑説:「萬幸是記憶卡在身上,沒有遺失。」
這份工作亦讓Martin接觸到來自不同職業和背景的情侶。他發現再不一樣的人,內心的渴求卻非常相似——感情和回憶。經驗令他有時比客人更清楚他們真正想要的:有客人會重點指明要拍巴黎鐵塔,但他卻認為數十年後,戀人當初愛意滿滿的笑容和眼神才最令人回味。他的堅持是,照片中的主角是人,不能被美麗卻不帶感情的景物蓋過。
Martin説自己很幸運,找他的客人都沒有特別難應付。曾經有一對弱視的情侶找他拍照,縱然看不清楚成品,他們仍選擇要做婚攝這件事。客人後來留了口訊給他,説相片很美,很感謝他。這令Martin發覺拍婚照的過程是一個戀人希望擁有的經歷,甚至比照片本身更重要。
當拍婚照也未必要穿着正式的婚紗禮服,婚紗照的定義到底要如何界定?Martin覺得加上各種框架並無意義。他的Facebook專頁上有一些非傳統的婚照,可能是上身赤裸的,或是年紀非常大的,也有兩個女孩的。到了今天仍有人問他會不會為同志拍婚照,令他有點驚訝:「女女、男男或男女,其實是沒有分別的⋯⋯有愛、有感情的話,為何不能拍下?」
回歸到拍攝的本質,就是把值得留下的留下,就這樣純粹。
記者:蘇芷瑜
攝影:潘志恆、張志孟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京都、東京、曼谷、台北、首爾〈籽想旅行〉旅遊指南,全部上線!免費下載|travelseed.hk
-------------------------
《蘋果動新聞》訂閱新世代,4月開始免費訂閱,現在接受登記!
http://bit.ly/2Ja3IXw
---------------
全港打工仔特約:Lun廚動腦Q
加開1:30pm
3月11至22日
星期一至五1:30pm 10:30pm
http://bit.ly/2VKES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