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一旅】
「馬照跑,舞照跳。」鄧小平這句名言一錘定音,香港賽馬是一種象徵,象徵着歌舞昇平、安居樂業。在北海道十勝帶廣,賽馬也是一種象徵,象徵着源遠流長的牧馬文化、無可取代的世界唯一。
對於賽馬,一般人的想像是速度及激烈,抱歉,「輓曳」會讓你失望。第一次看輓曳賽馬,你會驚嘆它們的速度是如此……緩慢,連人類跑起來都比牠們快。輓曳賽的不只是速度,更多的是馬匹的負重能力及堅毅程度。有別於一般競速賽馬的輕盈,輓曳的參賽馬匹會拖着一輛重近700公斤的鐵雪橇車,最重的甚至可達一公噸,騎師不是坐在馬背上,而是站在雪橇上指揮。
賽道全長只有直線200米,遠短於一般競速賽馬常見的1,000至2,000米。但輓曳的賽道設有兩個障礙關卡,馬匹要拖着鐵雪橇跑上1.6米高的斜坡,賽道滿是砂石,難度其實比一般平地競速賽馬更高。
觀眾陪跑吶喊 落雪馬照跑
對觀眾而言,輓曳有甚麼吸引力?是與別不同的參與感。觀眾可站在賽道旁僅兩米的近距離觀看賽事,有如「落場」為馬匹及騎師吶喊助威,還可跟着馬匹一齊跑,完整地看畢全程。每年除了4月休季三星期,馬場幾乎全年無休,沒有唞暑,每個周末都有賽事。賽道下設有完善的恒溫裝置,所以即使冬天下雪,依然馬照跑。
參與輓曳賽馬的馬匹之所以強壯如此,源於它們的出生背景。在明治時代(1868年至1912年),北海道還未完全開拓發展,居民需要大量馬匹協助耕種、開墾道路及搬運重物。於是從法國及比利時輸入強壯大型的馬種,與北海道「和種馬」配種,漸漸得出了「日本輓系種(Ban Kei Shu)」(即輓馬),遍佈北海道。
輓馬脖子特別粗,腳亦比其他馬種壯,身體像相撲手般肌肉橫生,平均體重有一噸,平均高度達兩米或以上。輓馬體格遠比普通競速賽馬強壯,亦不易出現競速賽馬腳幼常斷腳的問題。牠們禦寒能力亦非常強,每到冬天毛就會變厚,長馬鼻的身體特徵,亦令吸入身體的空氣可以變得更暖。在明治年代,輓馬是北海道每家每戶必備的家畜,左鄰右舍之間常吹噓自家馬匹,後來就乾脆發起了比賽,比試誰家的馬最有力量、最能拉動重物、最能工作,漸漸變成傳統。直至1946年,開始有可投注的賽馬活動,演化成現時的輓曳賽馬。十勝馬場現時飼養了近600隻現役輓馬,由騎師及練馬師照顧,每兩星期才出賽一次,每次只跑一場。輓馬大約兩歲開始參賽,平均10歲就會退役。退役後會被分去配種或協助觀光活動。
曾有動物保護人士向馬場投訴,覺得馬場虐待馬匹。馬場方面堅稱騎師跟馬匹之間的相處良好,更嘗試用科學方法解釋,指有研究發現即使馬匹被鞭策,心跳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沒有人類所想像的激烈反應。
信不信由你,但在馬場工作的人員確實對自己的愛馬之心深信不疑。輓曳十勝廣報課(公關部)課長德田奈穗子小姐相信,如果沒有了輓曳十勝馬場的照顧,北海道的牧馬文化或會失傳;亦只有保持運作,才能繼續飼養馬場內的馬匹,否則,馬兒或會全部被拿去吃掉(馬在日本文化中是美食)。
形象大翻新 傳承牧馬文化
十勝馬場由帶廣市政府營運,是公營機構。過往北海道有四個輓曳賽馬場,包括十勝帶廣、旭川、岩見沢和北見,但除了十勝帶廣,其他賽馬場相繼結業,十勝帶廣就成了碩果僅存的輓曳賽馬場。
十勝馬場在2006年亦出現了赤字,瀕臨結業。當時馬場向帶廣市民做問卷調查,發現很多當地居民根本從未踏足過馬場,覺得馬場就是賭場的感覺,地下滿佈煙頭,牆上滿是污迹。
「世上唯一」,是魔性字句,促使當時的市長砂川敏文執意要保衞這最後的輓曳馬場。他們決心大改革,號召支持者幫手髹牆、清潔,讓工作人員和練馬師出外推廣,探訪學校,帶馬匹到不同地區巡遊宣傳,亦在馬場設置動物園區,將馬場徹底變成可讓一家老幼參觀的親子樂園。而當時危在旦夕的輓曳文化,亦成功吸引了傳媒關注,空前的報道讓全國人民都注目。經過多年努力,馬場不再是岌岌可危的舊有場所,而是十勝帶廣最奪目耀眼的星星。馬場每年的入場人數,已由十多年前的17萬人次,上升至接近28萬。亦因為開始了網上投注,投注額亦節節上升,2017年的投注額甚至高達至218.7億日圓,即約15億港元。對於帶廣市民,甚至全日本國民而言,這個「世上唯一」的輓曳賽馬場,是永遠不能放棄的文化符號。
輓曳十勝 帶廣市西13條南9丁目
Travel Memo
機票:香港來回札幌機票,5,155港元起
簽證: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免簽證,可停留90日
匯率:100日圓約兌7港元
鳴謝:十勝觀光情報中心
記者:李珮禎
攝影: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