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狂人】
-40℃是甚麼概念?大概是穿兩件保暖內衣、三條褲、四件羽絨大衣仍難以抵擋寒風的極端天氣。80後香港人雷靖梵,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遠赴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每天在-40℃的冰湖上露營徒步,挑戰自己外,還想喚起人們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
為何自找苦吃?「我是一個喜歡『人力旅行』的人,理念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個旅程,例如徒步和踩單車。」他在2014年去過一趟單車旅行,當時由南非踩單車回香港,歷時17個月。這次徒步旅程的另一個目的,是藉此帶出關注全球暖化的訊息。「如果冰層融化,對貝加爾湖的旅遊業會有很大影響,人們特地來貝加爾湖看藍冰、冰洞或徒步旅行。冰層融化後,當地工作機會也會流失,令整個地區受影響。」貝加爾湖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湖面在1月至5月結冰,冰層厚度大約是70至115厘米。雷靖梵在2月初嚴寒徒步,氣溫最低達-40℃,他本來計劃在西岸行到東岸,但因為遇上寒流而撤退,改由東岸行到西岸,合共在冰湖徒步四天。
像踩玻璃極費體力 -40℃險失溫
雷靖梵事前聯絡西伯利亞的探險公司,四天旅程均有導遊帶領,「我不熟悉湖的狀況,但他們是西伯利亞人,對湖相當了解,懂得分辨冰面是薄還是厚。」他形容,起初冰面相對平滑,像溜冰場一樣;走着走着就有些碎冰區,踩下去像玻璃一樣,相對來說消耗不少體力。
他們每日走五至七小時,到下午3至4時就一定要起營和煮食。「大約6時多就入營,不像電影情節般談笑風生,瞓入睡袋後就不能動彈,非常痛苦。」雷靖梵形容,其實睡在營裏異常恐怖,會聽到湖下面有嘭嘭聲,亦不知道冰層何時會裂開,要有相當的心理質素去克服恐懼。最驚險的一次,他試過睡覺時睡袋穿了,差不多失溫,「睡覺時突然覺得呼吸有點困難,那時差不多負40多度。隊友就開了煮食爐為我取暖,我將防寒衣物全部穿上身,又將羽絨塞入睡袋中,硬撐過了一晚。」又有一次,他在起營釘時發覺滲水,這意味冰的狀況變得很薄,可能前一晚差點就跌進湖底。
不過最辛苦的,是旅程最後一天。「那天吹北風,我半邊面冷得麻痹。」他的雪鏡因為霧氣而迷濛,視線範圍很小,基本上像瞎了一樣。「但是我們沒有車,那刻只可以一直向前行。這種天氣下,我們就像跑馬拉松一樣 ,大家都是向前行不會回頭。」
如跑馬拉松無回頭 「黐線未必壞」
雷靖梵形容自己是「黐線佬」,在旁人眼中,這種考驗意志的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黐線也可以是一個好的形容詞,未必是壞的,只是遊歷比較極端。可能一般人的旅遊經歷是坐車或影相,但就像人生經歷一樣,如果每人都是一式一樣就會很沉悶。只要忠於自己,又影響不到人就繼續做吧。」
facebook : 尋幽探秘The Answer Is Out There
記者:洪慧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