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概念 - 楊靜

時間的概念 - 楊靜

剛剛上映的《流浪地球》原著小說不長,是個蠻黑暗的故事,全沒有賀歲片中萬眾一心的正面氣息。為了整個種族的存續,大部分人類在執行流浪地球計畫前就被淘汰。活下來的人則努力生育了一代又一代。在漫長漆黑的宇宙漂流中,人類曾經的榮耀早已化作廢墟,文明聽起來如女媧補天一樣遙遠。未來也無法讓人期許──前路是凶是吉,無人能知。在過去變成史前神話、未來則像驚慄電影、當下隨時可以結束的世界,新世代的人類每一日都可能是最後一日,卻又這樣朝不保夕地活了幾百年。一切都亂了。

小說中主角的父親忽然說要離家,理由是喜歡上別的女人,母親淡然表示:「你去吧。」兩個月後,他厭倦了,又回來和母親一起過,母親「沒有高興,也沒有不高興」。很快,全家都忘了這件事。

小說解釋說:「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而我想,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因為人們關於時間的概念變了,如果不相信有未來,自然不會去操心MPF,不相信會長久,也就不會攢薪水買鑽戒。

很多年前,我在紀錄片上看到藏族僧人們用沙粒作「彩粉曼陀羅」畫。他們用幾天甚至幾月時間,一氣呵成,用七色沙子捻撒畫出一座精美絕倫的城池。畫成之日,附近僧侶都會前來觀摩,之後沙城就會被僧人們毫不留情地毀掉。這類似西西弗斯的徒勞無功,在佛教裏象徵着生老病死的輪迴,而存在和滅亡也不過是一幅畫的時間罷了。那些不停作畫的僧人,他們的每一天和每一天都沒有區別,他們腦中的時間週期、時間長短應該也和我們不同吧。

有趣是《流浪地球》裏惶惶不可終日和喇嘛廟裏從容的創作、毀滅然後再來的時間節奏,某層面上又是一致的,正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