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藝遊】
12年前,《戰馬》(War Horse)首度搬上舞台,破天荒想到由人操縱木偶,飾演劇內所有動物,在英國皇家國家劇院大獲好評,奪得劇界奧斯卡東尼獎多個大獎。今年5月,劇目巡迴到香港演藝學院首度公演。20隻木偶連同12人木偶師團隊移師香港,將一齣戰火下的人馬離合,繪聲繪影地呈現眼前。
舞台劇改編自1982年同名小說,2012年史提芬史匹堡亦曾將之拍成《雷霆戰駒》。故事發生在一戰時期,男主角的愛駒Joey被酗酒的父親賣去服役,輾轉效力英德兩軍。為了與Joey團聚,即使未及參軍年齡,男主角鋌而走險投入戰線。千軍萬馬的場景,在電影中用真馬拍攝,舞台劇則以木偶取代真實動物。導演 Katie Henry指:「木偶是整齣劇的靈魂,《戰馬》要求觀眾運用想像力配合劇場的演出。」三位木偶師合力抬起一隻高2.4米、重64公斤的馬匹,偶爾還有演員策騎,加起來一共120公斤,相當費體力。
Andrew、Tom 和Thomas三位健碩型男,正正是飾演成年Joey的木偶師。薄紗製的馬皮隱約透視他們的樣子,棕色系裝扮的下半身外露,雙手擺動機關,控制頭部、耳朵和尾巴。
靠默契演出 營造木偶呼吸
排列於馬首的Thomas負責用耳朵去表達馬兒的情感,他解說:「若Joey受驚或感到反感,耳朵會翻後;假若牠好奇,耳朵便會向前摺起。」馬鳴蕭蕭,神髓栩栩如生,看得入神之時,觀眾完全忘卻木偶師的存在。木偶與角色的情感牽引,極具舞台張力。
另一位木偶師Tom補充:「我會帶動其餘兩位營造馬身的呼吸,觀眾能看到牠的心臟躍動,感覺牠是有生命的。」 雖然三位全程不能以言語溝通,但同步的呼吸節奏將他們連成一線,默契地做出走路、慢跑和奔馳等步法和神態。
馬匹框架以竹籐編製,細緻手工出自南非著名木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的巧手。一班幕後工匠為木偶注入生命,他們相信,比起扯線公仔,演員用掌心直接操控木偶,比起隔着線去傳遞動作更富活力。
《戰馬》
日期:2019 年 5 月 10 日至 6 月 2 日
地點:灣仔告士打道 1 號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網上購票: http://www.hkticketing.com
票價:標準票$395起、25歲以下全日制學生$330起
鳴謝: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
記者:陳海利
圖片攝影:Brinkhoff/Mogenburg(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提供)
鳴謝: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