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閉上雙眼,回想一個上月尾NBA賽場上的精華片段:那是鷹隊主場對木狼的常規賽,當時賽至第三節;在該節餘下五分鐘不到時,鷹隊那個身穿15號球衣、戴上白色頭帶的球員在右方三分線45度角位置接住來球,佯裝投籃、左手運球殺入中路、起跳-若是十多年前的話,他早就把球狠狠的灌進籃框內了;如今面對着前方的唐斯-一個在他進入聯盟那年仍未足三歲的「細路」,他還是有方法應付的,在空中把球收回來、單手持球、待對方向降時,他還留在空中!輕輕用手指把球加點下旋,皮球碰到前框後乖乖入籃。由躍起到騰空,卡達還未着地,二十多年就這麼悄然過去;這個男人,今年42歲了。
就讓時間回到1998年。還是新人的卡達挾米高佐敦師弟兼接班人之名由北卡飛入多倫多,旋即憑其超乎常人的運動能力俘虜球迷:誇張的跳躍高度、虐待籃框式的大力入樽、與其表弟T-Mac合作的「拆你屋」,教人如癡如醉。我至今依然認為只因當年處於「後MJ年代」,聯盟急於造神才誰人都稱作佐敦接班人罷了。卡達沒錯與MJ系出同門,但MJ入樽時而靈巧時而剛勁,恰似太極柔中帶剛;卡達則如洪拳,硬橋硬馬,更接近暴力美學,單論入樽,兩人各擅勝場,不盡相似。
但談到入樽以外的成就,卡達當然無法與前輩相比,大眾對他的最深印象,主要還是來自入樽賽及悉尼奧運那記跳過七呎長人的誇張灌籃。但這麼多年了,如《激戰》中賤輝激動的那句:「仲有所謂咩?唔緊要啦!」他唯一着緊的,大概就是作為球員的尊嚴。卡達的職業生涯迄今效力過八支球隊,但即使戰至晚年,選擇之考慮仍然視乎發揮機會,光是這點,這很令人佩服。
卡達進入聯盟時,今屆的NBA榜眼庇利還未出世;史堤芬居里憶述孩堤時代,指其父效力速龍之時他就經常和卡達玩一對一,如此年資的球員,老來沒有去抱團求冠,依然純粹的希望打球;沒錯,他未贏過總冠軍、沒當選過MVP、甚至從未進入過最佳一隊-又如何?那股氣度、那份執着、還有那寶刀未老的彈力,還是能夠讓球迷深深折服的。成功不止用獎項量度;英雄會老,戰魂不老。最近聽到他還打算再戰一季,若卡達最終解甲回到多倫多,在其出身球隊「降落」,會是我輩老球迷心目中的完美結局。
文: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