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
我有一位收藏家朋友余浩然沉迷波斯及中亞古文化和佛像,甚至會深入巴基斯坦軍方禁區為了一睹當地的古老寺廟。那天有事請教他到其辦公室一坐,他剛巧在清潔一隻純銀的碗狀物,上面有立體浮雕,相當的美。
「人家用金飯碗,你用銀的?」我笑問,當然心知道這不會是一般的盛器,我在等他講故事。
「那是拜火教祭祀所用的銀杯呢,當時應該是用來盛酒的。」他邊摩挲「聖杯」邊說。
世紀之物 公雞喻光明
拜火教一詞傳入耳,我只記得最初是小學時在查大俠的《倚天屠龍記》中看過,更早是鄭少秋唱過充滿異域神秘感的《熊熊聖火》,但對這個宗教沒多少研究。較近期再聽到拜火教,是前年逛典亞藝博,見被《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評選為二戰結束後迄今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的曹興誠,向倫敦著名古董商David Aaron買了一件罕見的古波斯鎏金銀器「來通杯」。
余兄侃侃而談,這半球形的銀杯,是他前年在法國某個拍賣會上投得,年代是公元六至七世紀。查查它的身份證,一九七○年代前,銀杯是一位瑞士教授Professor Pierre Gisling的重要收藏,後落入一位法國藏家之手,輾轉成為了余兄的掌上之愛。
怎知這銀杯與拜火教有關?我好奇。余兄放下擦布,慢慢講古……
「杯內中央雕了一隻公雞,根據拜火教教義,公雞是與人類捍衞者Angel Sraosha的良伴,代表光明;杯後面則刻有很多雀仔,是烏鴉或喜鵲,牠們都是吃屍體或腐肉的像清道夫,代表去惡從善的潔淨意思。」
余兄回憶,近年迷上拜火教及相關史料研究,緣於一次到新疆帕米爾高原遊歷。
某次,他和一班酷愛古文化的友人到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一個高原墓地,那地表保留有大面積錯落有致的黑白石條遺蹟而得名。這個出名的墓葬群是新疆考古隊於二○○七年發現的。通過對墓葬群取樣測定年代,估計是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的文化遺存,即是秦始皇建立秦朝前三百年左右,講秦始皇娘親故事的《皓鑭傳》都未觸及的年代。
拜火教聖殿 屹立銅鑼灣
「我是知道有無人機拍到這個墓地的偌大祭壇和木製樂器而震驚的,時距相等於中國周朝,當時我們興奮得不得了,不顧一切的想爬進被封鎖的墓地欲一窺全豹,很快就被人發現被驅趕,留下了日後研究拜火教的慾望。」余兄一臉認真地說,及後他的研究範疇更廣了,因為有了絲路影響了中亞的文化與文物交流,歷史就更有趣味了。
「拜火教其實不只是《倚天屠龍記》出現的離地古老宗教,銅鑼灣也有拜火教聖殿啦,香港是多元社會。」
余兄不說我真不知銅鑼灣近保良局有一座寫着善樂施大廈的宏偉建築物,細看其有英文字「Zoroastrian Building」,原來那是香港的拜火教教址。香港有六大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孔教,原來起源於波斯的神秘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即拜火教)曾經在香港也有頗大的影響。
出名巴斯人 律敦治麼地
我終於記得,幾年前曾跟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去跑馬地墓場遊,就曾去過拜火教的墳場,知道信奉拜火教的巴斯人雖是香港一個少數族群,但他們的名字大家都一定聽過,就是「律敦治」和「麼地」,前者成立香港第一間啤酒廠,後來賣了給生力啤;後者有份成立香港大學,還有一條街叫麼地道。
我還記得聽過一個故事,香港人稱高利貸者為「大耳窿」,其實亦與巴斯人有關。由於他們天生懂做生意和理財,非常有米,銀多到從事放貸事業。巴斯人大都戴耳環,重重的垂下來耳窿較大。於是,放高利貸者都被稱為「大耳窿」,是否易借易還就不得而知了。
撰文、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