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浪灣小堂話滄桑

【野人周記】浪灣小堂話滄桑

【野人周記】
「可以媲美任何歐洲的小教堂。」150年前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當時大浪村的小教堂的。從赤徑碼頭往鹹田灣,又或反方向從大浪西灣經鹹田灣出赤徑,大浪村是必經之路。遠足人士穿過鄉村士多及逾百年歷史的村屋後,便轉彎上登大浪坳,少有留意路旁樹叢中的舊建築群。早年在大浪村口經營的鄉村小店「文苑士多」,會讓顧客借用舊建築旁的廁所。半荒廢的建築雖然重門深鎖,但仍然可從門縫或窗口窺看內裏情況,中間的祭壇和聖母像,說明了建築物的用途。牆壁上出現滲水和受潮發霉的痕迹,不過精緻的祭壇依然色艷如新,打理得一塵不染。文苑士多在2009年停止營業後,遊人便鮮有機會輕易接近教堂。

祭壇中西合璧 中置聖母像貼對聯

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西貢半島東端的沿海村落,好像少見一般傳統村落的祠堂和廟宇,小教堂卻有不少。西方教會很早就開始在香港活動和發展,原屬廣東省新安縣的西貢、大埔、元朗等地區,在1861年撥歸香港教區管理,傳教士們便開始攀過大帽山前往大埔,兩年後又轉向西貢區,以客家人為主要傳教對象。

屬於西貢南約的大浪村,是香港地區其中一條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村落,意大利宗座外方傳教會的和神父(Rev. Simeon Volonteri)與穆神父(Rev. Giuseppe Burghignoli)在1867年來到這偏僻的西貢客家村落,在天后古廟舊址附近一幅土地創辦了現稱為「聖母無原罪小堂」的天主教小堂,短短十二年間,發展成為當時西貢最大的天主教教會。1931年,大浪灣更成為一個獨立教區——「大浪堂區」,現時大浪村內的「聖母無原罪小堂」,就是在這段期間建成的,初時名為「大浪堂」,1954年才易名為「聖母無原罪小堂」,取代了天后古廟舊址那所小堂,並由赤徑聖家小堂司鐸管理。

這座已有八十八年歷史的教堂建築,經古物古蹟辦事處鑑別,被評定為第三級歷史建築。因為村民陸續遷走,人口急降,小堂規模亦隨之萎縮,1960年歸入西貢堂區,其後再撥入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區。小堂恒常崇拜活動終止後,長年重門深鎖,日漸荒廢,十分可惜,但教會物業的保育,始終需要教會主導。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小堂在局部重修後首次重新開放,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組織教友朝聖團到訪,並舉行農曆新年彌撒,由七位神父共祭。雖然不是教徒,有幸獲教友邀請參與盛典,終於可以正式進入小堂,近距離細賞甚有特色的祭壇。祭壇設計上中西合璧:精緻的祭壇中央置聖母像,頂上橫書「無染原罪」;左右有對聯,左聯「滿被聖寵卒世童貞」,右聯「預簡殊恩無染原罪」,極富傳統祠堂風格。

每年新春期間的教友朝聖團,成為了新傳統,也為小堂重新注入生氣。翻查歷史,1875年香港天主教會第一任宗座代牧高主教(Bishop Timoleone Raimondi)在就職後對教區作第一次巡迴探訪時,特意在大浪村停留四天,與村民一起過農曆新年,以示對大浪堂區的重視,也是對本地傅統的尊重。現時每年新春的朝聖團的安排,也許只是巧合,但感覺上別具意義。

2017年是大浪堂區創辦150周年,西貢半島多間天主教小堂卻已呈荒廢狀態,為了更好地復修、保育及管理這些小堂,蔡惠民副主教帶領籌備教區屬下保育工作小組「古道行」,並在翌年元旦正式成立。「古道行」徒步朝聖活動隨後展開,副主教和義工們一起定期走訪赤徑聖家小堂及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剪草打掃。「山竹」風災後,滿目瘡痍,亦全靠小組義工協助清理。

立春早過,雨水、驚蟄之後,草木再度茂盛生長,又是「古道行」小組義工出動的時候了。

2014年大年初四,小堂局部重修後舉行彌撒,由七位神父共祭。

聖母無原罪小堂閘門上「上天之門」橫匾。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