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於教化與希望 - 王偉雄

教育在於教化與希望 - 王偉雄

我對世界沒有浪漫的空想,深知個人力量之渺小,深感人間苦難和不公義之廣泛及難除,但我至今仍然相信教育的作用。有些朋友五十多歲便退休了,我則從未想過退休,除了因為美國的大學沒有退休年齡,還因為我實在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喜歡學術研究,也同樣喜歡教學。

我說相信教育的作用,意思不只是相信學生因接受教育而得到知識。無論是多麼無心向學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教育,也不可能丁點兒知識都沒學到。假如教育的作用只止於此,那麼,「相信教育的作用」就不是甚麼值得一提的事了。我認為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以說是主要作用──是教化,而我這裏說的「教化」,就是教而化之,即透過教育令學生在思想上有根本的或是重要的改變。得到知識也是一種思想上的改變,但未必是根本的或是重要的,而只是頭腦裏多裝了點資料而已。

思想上的根本或重要改變,不是只有一個形式,難以概括而論,較容易的做法是以例子說明。例如求知慾和好奇心大增,即使只限於某一知識範圍,已是根本的改變。另一例子是掌握了有效的思考方法和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因而大大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因接受教育而眼界開闊,走出從前狹隘的觀點及想法,認識到世界之大、世事之複雜多變,因而不再武斷和自以為是,那就更明顯是思想上根本和重要的改變了。

我說教育的作用在於教化,但我並不天真到相信自己能教化每一個學生。能否教化一個學生,老師的教學表現是一個因素,學生的資質和學習態度是另一因素,還有兩者之間的互相配合,很多時候都是勉強不來的。我當了十多年教授,就算自我膨脹誇張地估計,也不敢說自己教化了一半的學生;可能事實上只有一兩成,雖然我希望多些學生因我的教學而得到教化,但那一兩成的學生已經值得我花心機和時間在教學上。

我說到希望,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對學生有點希望,希望他們能夠多少受到教化,那麼,教學還有甚麼意思呢?當然,仍有一份工作,拿薪金,享假期,但改變不了教學沒意思這個事實。還有,當你面對一班學生,口裏吐出一句一句的教學內容,卻對他們沒有半點希望,你的教學動力從何而來呢?我相信有些老師失去教學熱誠和幹勁,正正是由於他們對學生已沒有希望(我不是說那一定是老師的錯)。

雖然要對學生有希望,但也不應脫離現實,否則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至於如何拿揑,要看情況,講經驗──當個好老師從來就不是易事。無論如何,有時就算希望過高了一點,假如最後有少數學生不負所望,甚至只是極少數,老師還是感到欣慰的。我最近就有一個這樣的經驗。

話說我在amazon.com看到Virginia Woolf的Kindle電子版全集──八部小說、四十六個短篇故事、六百多篇散文、還有日記和書信等等──只售1.49美元,覺得超值(網上可以找到Woolf的免費電子書,但要分別找,不及全集那麼方便),立刻買了,還在下載後即時讀了幾篇散文。第二天教哲學導論的課時,我興致勃勃將這件「執到寶」的好事告訴學生,還說amazon其實有不少免費電子書,公共圖書館也有電子書供人下載借閱,現在愛看書的人只要有一部 Kindle (或其他閱覽器),便可以省下很多買書的錢和專程去圖書館借書的時間。我見學生無甚反應,再談下去,才發覺全班二十多人竟沒有一個擁有電子閱覽器!那是數十美元已可買到的東西,不擁有,即是不認為有用。最令我失望的是,當我問他們有沒有閱讀習慣時,全班沒一人舉手。我忍不住花了十分鐘大談閱讀的重要,慷慨激昂,語重心長,但看來只在他們心中引起小小的漣漪。誰知課後有一學生走過來,說他決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希望我可以推薦一些書給他看;我問他對哪類書有興趣,他說想先看心理學的書,我便推薦了Daniel Kahneman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和Dan Ariely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就一個學生有這樣的反應,我已覺得剛才那番話沒有白說。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