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8日,俄羅斯婦女罷工,觸發革命,直接促成沙皇倒台。此後雖政權嬗遞,蘇聯仍向世界推廣,所以婦女節先天夾雜共產主義色彩,我對它本就三分不喜。
習慣上,定立了便很少取消,只會不斷增加,遂構成各種節慶和「國際××日」加起來多過365之荒謬。要取消嗎?要的。有捨才有得,有選擇才有進步。揚棄過時的意識形態,心思和日子,留給另外值得關注的人和事。
根本,誰最反對婦女節?可能正正婦女自己。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提議改叫女人節,事關「婦女」一詞暗含年齡偏大和文化不高之意云云。政協大大難得一次坦白,雌性都怕老。事實上,熱心籌辦婦女節活動的,往往確是張氏所說「年齡偏大和文化不高」一群,幾時見過妙齡少女搞婦女節?
大約本世紀初開始,內地高等院校自發選定每年3月7日為女生節,7比8細,以示本姑娘比大嬸們青春,劃清界線。本來清新可喜,但你懂的,落在同胞思維,女生節轉眼淪為炫富、裝萌、鼓吹奢侈消費的藉口,有理無理,商機而已。淘寶天貓索性統稱為女王節,強國嘴臉趾高氣揚。
不如通通廢除吧。
廢除,不等如不尊重,恰恰相反,早在1942年,左翼女作家丁玲已寫過:「『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麼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的被提出呢?」相忘於江湖,不用再紀念,方為真正平等。
在地球某些角落,婦女仍處於水深火熱,但今日香港足以實現丁玲的夢想了。一句就明,你講得出哪些工作不聘用女性嗎?不聘用男性反多的是,還提婦解?以我主管《壹週刊》生活組經驗為例,每逢請記者總想請女,採訪飲食旅遊時粉墨登場較自然,兼做美容版又得,倒是秘書小姐提醒我別在應徵條件註明,以免性別歧視──指歧視男性呀。
傳理系陰盛陽衰,久而久之扭轉社會文化。沉重的不說,單看娛樂新聞,以前滿紙「巨乳」、「大奶」,有否發現近年少了?換成「凍齡」和「美魔女」當道,因為編輯和決策者愈來愈女性主導,她們關心後者話題。
我想講,男讀者是對凍齡美魔女沒興趣的,怎麼嫩模在娛樂版退居二線啊!
以上,以事論事,如果咁都被鬧,我需要男人節保護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