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
有地,當然用來起樓;種田?邊有咁奢侈。有群年輕人卻認為,部份土地應該開墾為田地,也相信港人有權選擇以自己雙手、用農藥以外的有機方式種植,選擇以農為業,過田園生活,不用捱昂貴或有農藥的入口果菜,過愜意的都市生活。
在錦田一片四萬呎農田裏,種植稻米及各種蔬菜、香草、水果。這塊位置偏僻的田地,原是朱凱迪為防止有人污染上游水源而租下的地,一直荒廢至三年前才租給Jo。正職為主題樂園燈光設計師的Jo說:「今天,社會讓你覺得用地去耕種是件浪費資源的事情,我絕對不認同。」她和其他假日農夫約每星期一次到田裏打理農作物,這天他們迎來一年兩次的收米時間,Jo表示有很多因素導致收穫不似預期,例如水量、鳥蟲偷吃等,第一造米收成有110公斤,同一年第二造只有4公斤。
拒過度碾米 保留最原始的營養
由田裏的稻穗到我們餐桌上的一碗白飯,究竟要經多少工序?假日農夫們這天穿水靴拿刀落米田,收割後用脫穀機將米粒從稻穗上摘下來,攤放太陽下曬三至四天後,再放入桶約兩星期回潮,然後用碾穀機磨削米的表皮,成為白米。Jo說:「將米粒不斷磨,磨走最富營養部份,有些品牌的白米聲稱添加某些維他命元素,但明明這些元素米粒本身已經有,為何不吃它原本的呢?」現代人吃東西只追求外觀,不講求食物實際營養,她拒絕過度碾米。
這塊田的另一邊種植了白蘿蔔、萵筍、大白菜、車厘茄、蒜等農作物,喜歡照料這些農作物的假日農夫傑,是自由工作的設計師,有兩年種菜經驗,他說很多時都是因為想吃而種,或種植市場上較少買到的品種。他說:「新鮮雪菜現時在街市已甚少見,可能農夫嫌要種四、五個月才收成太久,所以現已較少人種雪菜,改種產量更高的植物。」
他說由於這塊田不是生產型農場,能夠混植,「一粒種子才十元八塊,能種出成就感,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種出很好農作物。」
不想假日才落田種菜,其實自家也能種出新鮮蔬菜,假日會落田幫手的OL Turkey,在自家天台有個小菜園,由生菜、檸檬、薑、蘆薈,到金不換、薄荷、艾草、迷迭香等香草都有。Turkey說,生菜較易種,只需上班前淋水,約每兩星期下肥,沒多久就可以摘來吃,非常新鮮清甜。
天台菜園 果皮枯葉做肥料
Turkey會利用舊物作栽種工具,例如用發泡膠箱盛載泥土種菜、用雞蛋盤作培苗盤,方便集中種子的位置,也會用大膠桶盛載果皮製成環保酵素,加水後當肥料用,平時亦會收集草或枯葉,放到泥土作肥料。她的天台有個小儲水池,專門收集雨水用來淋花。「這些物料都是在垃圾站撿回來的,只要多運用想像力,身邊的廢物也可以很有用處。Turkey覺得種植食物能帶來滿足感,看着植物生長,可以紓緩工作壓力,是生活的調劑品。
數個月前,錦田的這塊田旁邊被人圍了鐵絲網,原來是某財團買了田旁邊的一塊地,據她所知,他們本身的田地估值約900多萬。
Jo和一群假日農夫一直擔心田附近的地方會被財團逐漸蠶食,最後連田都被收購。Jo說:「對財團而言,只是囤地一部份,是田或荒地對他們根本沒分別。」由於田地的租約每年更新,他們也不知道何時會無田可耕,所以也不敢花大錢買農業機器。
財團買地 驚無田可耕
這班假日農夫表示,在這塊田耕種並非作商業用途,亦無壓力要賺到一定數量的金額,只是希望田可以維持下去。通過這幾年在田裏的實踐,他們發現整個社會可以有更多面向。Jo指出:「起初有人會說,香港怎可能種到米?種菜嘥氣啦,食大陸菜啦。當很多人告訴你,香港不能做甚麼事情時,是否真的不可行?其實未必,這塊田就給人們提供了選擇。」
採訪:周子欣
攝影:張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