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浩是日本大阪大學工學部主任,多年前就以「雙子星」機器人名震江湖──他和他的實驗室團隊製作了仿真度極高的機器人──外表模仿現實生活中某一個人類成員(比如他自己),在程序和內核則通過技術與材料讓機器人實現人類的基本功能(溝通、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等)。
當年接受BBC訪問,石黑浩像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般闡述創作動機:我很好奇什麼讓人成為了人?人的存在感是如何構建出來的?一把聲,一張面孔還是一個動作?
作為工程科學家,他的回答方法是試圖給非人以人的味道。具體而言,就是選擇幾個人類成員作為「源」,然後盡力製作無限接近那個「源」的「雙子星」機器人。石黑浩選擇的其中一個源就是他本人,我記得他妻子接受訪問時還認真表示,喜歡「雙子星」石黑浩多過喜歡人類石黑浩。
幾年不見,今早發現石黑浩登上頭條,這次是《Japan Times》和佛教全球新聞網。他受京都高台寺邀請,製作名喚「Mindar」的人造人觀音菩薩──還是應該叫人造神。
佛教允許造像。事實上,正是由於長久的群體性造像令得佛教廣泛傳播。而佛教全球新聞網分享數據:在一億多人口的日本,雖然佛教信徒過半數,但絕大多數人只在傳統節日才走進寺廟。高台寺此舉既創造了輿論熱點,又努力拉近新生世代,想要讓更多人走進來和一個智能菩薩互動。從YouTube傳出的發佈會現場視頻來看,Mindar更像科幻片裏的角色,她面無表情,渾身散發出金屬的清冷感和距離感,和裝束古典、慈眉善目的泥菩薩看上去是不同物種。
這也許是石黑浩機器人存在主義的又一步,在討論過何以為人後,他放膽問:何以為神。泥菩薩可以是菩薩,金屬菩薩、數碼菩薩也可以。何況對新世代而言,神力也許是宗教的,但一定是科技的和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