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之徒】
當知道韓志勳要舉辦個展,我歡喜若狂,這位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先驅之一,雖已屆九十六歲高齡,仍一直追問專訪的詳情。及至展前約兩周收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電郵,我的心恍若凝住了,韓老師於二月二十四日走了,我腦海不斷放着電影,是他筆下一抹又一抹的抽象雲彩……
「讀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時很大感觸,『輕』也不能承受?我是天生的藝術家,感恩能踏上命中注定的那條藝術路。」──韓志勳
「韓老師未能親臨個展現場,是很可惜;但他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藝術家,臨終前仍記掛着展覽,雖然他已不能講話,但在醫院裏給他看展覽畫冊,他明明睡覺了但仍堅持開眼看和示意,他一直關心展覽進度直到離開。」 「光的故事:韓志勳」個展策展人之一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及文化拓展主管唐凱琳,與我回憶與韓志勳相處的日子時說,這個展覽將於三月十二日正式開幕,其間會有一個小型的私人追思會。「但這不會是個紀念展,三十多幅作品是回顧這位具代表性藝術家的一生。」唐凱琳強調。
生於一九二二年的韓志勳,就讀於九龍華仁書院,以抽象畫風聞名,與文樓、張義、金嘉倫及林鎮輝等人於一九六三年創立現代藝術的先驅組織「中元畫會」(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一),當時是藝壇的主要推動力量。
「五、六十年代香港還未有當代藝術圈,沒有畫廊、展場、藝博會,藝術家與藝評人只在咖啡店碰面,連大會堂、香港藝術館都未興建,是韓志勳與他的朋友打出了一個本地藝術社群。」唐凱琳續說,一九六九年,韓志勳是第一位獲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頒發獎學金的香港藝術家。
殞石旁的天際,他呈現根源…
記得約十年前看過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心符──韓志勳的藝術」畫展,迄今影像仍歷歷在目。遠看,他於畫布上畫上一點,近看卻是多種顏色與層次的滙聚,是黑洞?是深淵?或許是他的感動?
殞石旁的天際,他呈現根源,像在叩問:人為何而生?
一九八七年,旅居法國五十年,集雕塑家、書法家與藝評家身份於一身的熊秉明曾於《恆迹:韓志勳作品集》發表過一篇短文寫韓志勳,及後多次韓老師的展覽都用上這段文字,可能認為這段文字就是他的心聲。
「在光的粒子的波顫中,我們的畫家追蹤色的變移……畫家描繪光的歷程,光的生死遷化。光並不降落在實體上,變成山,變成雲,變成花、石、虎的斑紋,少女的肌膚。光只是它自己。」
從具象到抽象 最早用噴筆
韓志勳的確透過光影與色彩,在畫布上述說他自己的故事。從頭細看他的作品,就像跟他走過生命裏的各個人生階段。一九五○年,在韓志勳最初的畫畫生涯裏,他的畫風偏向具象,曾畫下石澳與牛,後來逐漸成為抽象破格者,一直探索不同的表現手法。像他一九七四年創作的《卿卿》,明明看上去是神秘的灰色,他卻沒有用上黑與白,走近細看,才能見到他運用許多顏色組成灰色,用來挑戰自己,也挑戰觀眾。回歸後十年,他和內地交往密了,開始思考身份問題及考慮移民,同時他經常在廣州和內地不同地方出入,於是創作了重新發現自我和身份認同的作品《Silent and White》。2012年他中風後首次在家創作《未干》,「透過作品顏色的層次,呈現了他身體的痛苦,也呈現了他內心的憂鬱。他用眼看到人生的故事,再由作品傳遞和表達。看他的作品就像閱讀他的人生。」唐凱琳在耐心解畫。
助理策展人陳嘉賢形容,韓志勳是世界旅者,「所以他很開通(open minded),是被認可為有夢想的藝術革命家(game changer),對開拓亞洲藝術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香港最早拿起噴筆的人,對香港藝術有很大貢獻,很多藝術家都研究他的技法和他的精神。」她還從韓老師的太太、藝術家蔡仞姿口中知道了韓志勳年輕時的激烈行為。
「叛逆之徒」 如春光乍洩朝偉
「七十年代,韓老師在紐約之旅後到了阿根廷魔鬼之喉(Devil's Throat),亦是電影《春光乍洩》梁朝偉獨自望着的瀑布前,韓老師說他曾用水墨畫過不少水流,所以很想走近水流甚至與河水結合。不知怎的,他真的走入了水流裏,還差點死在異鄉,幸好最終被救起,可見他是個狂人呢。」陳嘉賢邊說,我邊想起伊瓜蘇河水決堤般傾瀉而下和震耳欲聾的聲音,還有幻想着全身濕透卻在竊笑的壯年韓志勳。
「可見他的精神與革命性,他是一位叛逆之徒。就算他不是後生仔,但也有後生仔的精神(young boy spirit)。」
陳嘉賢續說,是次展覽分三個部份,呈現藝術家不斷突破的創作方向與堅持。第一部份展出韓志勳很實驗性的作品,想呈現他的多元性。「想給大家驚喜,『這些作品是出自同一位藝術家之手嗎?』」第二部份集中在他的噴筆時代,從他的色彩和處理中,看到他的創作精神和哲學。第三部份是他後期的創作,包括他一九九○年後的作品,例如他如何把中國書法融合於世界觀,再與他以前作品比較。
韓老師五十年代以寫生風景油畫為主,特別鍾情西貢景色;六十年代從後印象主義、野獸派風格過渡至一種現代風格,畫出了具抽象表現主義的《無在》;七十年代便完全摒棄具象手法,轉而向抽象發展,其時作品主要探討生與死、自然、宇宙等哲學性課題,「圓」和「方」成為了他藝術表徵,更率先嘗試使用噴筆營造畫面上各種視覺效果;二千年由加拿大回港後,藝術風格漸趨自由灑逸。
中風輪椅代步 仍天天創作
「韓志勳在荷李活道收集書法作品和字帖等,再展現在他作品裏,營造了一種視覺和概念上的張力(tension),他用的顏料很平常,可能只是塑膠彩加畫布,但技法卻很獨特,他擅於發掘顏料的本色。」唐凱琳補充說。本月底香港舉行的Art Basel、倫敦的Ben Brown Fine Arts藝廊亦會展出韓老師的作品。
記得西九M+有位策展人彭綺雲曾寫過,「韓志勳是一個你難說出他年紀多大的藝術家。三十歲時他是一個憤青,畫很嚴肅的作品;但他老年時卻活得很年青,他是不老的(ageless)。」
最感動是韓志勳早幾年中風後,以輪椅代步依然靈感不絕,堅持天天創作,作品更流露他對人生和生老病死的體會,還有記錄他跟同時是視覺藝術家的太太蔡仞姿的忘年愛情故事,韓太也是香港最早期的非牟利獨立藝術機構之一「1a空間」的創辦人,是次展覽她代丈夫勞心勞力的策劃。
光的故事:韓志勳
日期:3月12日至6月9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採訪:鄭天儀
攝影: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