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財政年度預算案發表後,公眾評分甚低,不少人指責政府派糖孤寒,不推行租金管制,不向租樓人士發放租金津貼諸如此類。左丁山一貫不主張派糖,素來要求政府看長遠一點,從每年盈餘撥出款項作專項儲備,主要是針對香港民生需求的項目,最顯著的就是醫療和教育,本地人口老化的趨勢明顯,為眾所周知之後,便應加設退休津貼儲備。
左丁山自1976年因工作關係,每年研讀財政預算案至今四十三年,研讀的興趣,如邊際效用定律所預測,不斷遞減,近十年尤其如此,每年急速翻閱一次便算。1976年時,夏鼎基任財政司,每寫預算案,咬文嚼字,講述一番經濟理論和中長期預測之後,才講述比較沉悶的撥款數字,所以那時候預算案是「開卷有益」,夏鼎基退任後,預算案文字日趨沉悶。回歸後,由曾蔭權至梁錦松至唐英年至曾俊華及現時的陳茂波,預算案只是數字的陳述,新意欠奉,其實社會各界無須過份重視。怎知道自曾蔭權特首時代開始每年派糖,民眾吃上癮,派少一點便吵個不停,民建聯工聯會及泛民議員爭相附和民粹,已成習慣。
十餘年來,政府派糖總數以千億元計。由1998年3月至2017年3月,政府共錄得盈餘5610億元,但由2007至2017十年間,派糖共3200億元左右,佔上述盈餘數字57%,若以上市公司派息率推論,政府的派息率甚高,近3200億派出去了,對本地GDP生產總值有何影響?看不到,本港經濟學者自陳坤耀教授三十餘年前已開始提出本港是一個全面開放型經濟體系,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嚴重受到leakage effect(漏斗效應)制限,所能產生的乘數效果少於1,例如市民收到「糖果」後,不少用於出外旅行,貢獻日本泰國最多。
假使十年前政府不慷慨派糖,只向拿綜援的長者及傷殘人士和居住劏房的N無人士派發現金100億元,十年派了1000億,餘下本來是預備派出去的2200億元扣起來作醫療和教育儲備,今天已可由政府推出幼稚園免費教育和以更充裕的資金來支撐醫療了(按:雖然不准輸入醫生的話,向醫管局投入更多金錢,也是邊際效用急速遞減!)。挪威政府每每從石油生產的超額收益,並不用作派糖退稅用,而是儲備起來作為挪威國民長俸基金,至今已累積逾一萬億美元,挪威人民永不會如委內瑞拉人民般捱餓,雖然挪威石油儲蓄量遠少於委內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