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短小精悍的專欄始於香港二十世紀中,這種形式二戰前後上海小報已經風行一時,大都會節奏和容納幾百字的地盤一拍即合,華爾茲講究輕攏慢撚,探戈則要求舞者速戰速決,同樣是挑逗,必須達到一個鈎釣一條魚的彈無虛發效應。根據魏紹昌先生追憶,四五十年代活躍報界的唐大郎,「隨筆一般都是五、六百字的短文,他最反對言之無物而又臭又長如王大娘裹腳布式的東西,我從來沒有見他寫過二千字以上的文章」,看來是這方面的高手,縱使高峰期同時替六七份報紙撰稿,可惜在生時只出過一本結集,以致沒有耐性在舊報堆尋寶的好奇者,久聞其名未見其文,直到這本的《詩文選》輾轉傳到手上,才有機會一睹真容。
四四年張愛玲親自改編《傾城之戀》,唐大郎除了報導「在蘭心排戲了,據說張愛玲天天到場,大中劇團為了她特地掛出一塊謝絕參觀的牌子」,還寫了一篇《雜話》:「舞台上《傾城之戀》中,羅蘭揭去十二月八日之日曆後,其餘日曆,尚留一厚疊,其實只剩二十三天,當為薄薄一層矣,此為小疵……韋偉在劇中,飾為羅蘭與舒適二人拉皮條之某太太,培林謂其有活色生香之致,惟香港天氣,不必着皮裘,而韋偉身上所穿,儼然裘服,舒適則着白西裝,二人同場,使台下人有調子太不諧和之感。劇中對白,文藝氣息太濃,如 『這一炸,炸去了多少故事的尾巴。』在小說中,此為名句,用為舞台台詞,則顯然為晦澀得使人費解。」近日不是傳聞為了明年百歲冥壽,三山五岳人馬正準備移植祖師奶奶上銀幕、電視及舞台嗎,嗱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