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得用,孤寒其實好好用 - 林夕

識得用,孤寒其實好好用 - 林夕

我用的打字法是漢語拼音,本無「孤寒」這個詞,所以不能孤寒點,打了GH,孤寒連個字就自動跳出來,好在這輸入法的聯想與學習能力比人還機靈,上周打了好幾次孤與寒,便自動接受了我的孤寒。

外省人如果也能夠這樣多好,我們香港人不但省下許多力氣,講說話來更加暢快。

「孤寒」有什麼好?意境十足也。國語一大堆的節儉、省錢,都是中性的,節儉更是讚美詞,如果說貶義詞,吝嗇,一則不那麼口語,而且絕無迴轉餘地,說人家吝嗇,幾乎牽涉到做人道德種種,是種罪名,等於罵人無異。

寒酸,甚至寒磣、雖然都是寒字頭,卻與門面工夫有關,出手、排場見不得人,至於「摳門兒」,光看字眼表面,也不夠鮮活。

廣東話的孤寒,用起來千變萬化,可以是開玩笑,講的很親暱的:你這個死人孤寒鬼、孤寒財主、咪死咁孤寒啦。

若沒有跟國語人講解過孤寒的意思,還不能細細體會這用錢的法度習慣,跟人生心靈狀態有關。台灣人表示:「孤獨和寒冷加在一起,不就是孤寒得太超過的後果嗎?」

這番話雖然有點曲解了孤寒原意,畢竟人情世故就在裏面,「海派」的人,身邊必圍着許多撈油水的人,這油水不一定是現金,也可以是放心,特別在飯局結帳時。

孤寒人的人緣人脈,一定不及海派人,又孤單又陰寒,說起來倒是讓人寒心,不過也好,孤寒種之身邊人,應該都是真心人,不圖你是好處。

其實「孤寒」的歷史,追溯起來甚為久遠,文言文裏多的是孤寒,晚至明清小說筆記也很常見。不過當時的意思真的就是指孤單孤獨,配個寒字,就像歌詞講的「夜風凜凜,獨回望舊事前塵」。孤寒也有另一意思,直指出身低微背景貧寒之人,後來發展到廣東人口中,變成專門形容用錢習慣。

這不只證明廣東話歷史源遠流長,我覺得簡直是捨短取長,活化了許多國語人不會的古老詞彙,孤寒既有背景出身之意,把因果都包含其中了,就是:「孤寒之人,必有其孤寒之處」,不是嗎?富二代誰跟你摳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