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甘筍小知識

【越陌度阡】甘筍小知識

紅蘿蔔、白蘿蔔、青蘿蔔,字面上令我們自小以為三者同是一家。可是,只有青白兩種蘿蔔是同類,紅蘿蔔可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所以才又有「胡蘿蔔」之名。紅蘿蔔(Carrot)源自中亞地區,首先傳入歐洲,何時傳入中國則有幾種說法,但確實的文獻紀錄就是在元朝成書的《農桑輯要》,而詳細描述則要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更提到胡蘿蔔是在宋元之時傳入中國的(約公元十三世紀)。

紅蘿蔔跟白蘿蔔不同,但卻和芹菜、茴香、芫荽是近親,都是傘形花科(Apiaceae或Umbelliferae)的農作物,這家人的特點是葉子呈羽毛狀,開出呈現傘形的花球,而且全株有獨特的氣味。傘形花的農作物多數來自溫帶地區,是一種「二年生」(Biennial)植物,跟「一年生」(Annual)最大的不同便是要跨越兩年才能開花結籽。「一年生」的植物開花結籽都只在一個年度來完成,春天發芽生長,夏季便結實結籽,頂多到秋季便死亡,要待來年她們的「子孫」(種子)重新一次生命周期,例子是青瓜、粟米等快速生長的農作物。「二年生」的作物特性是植物在春夏秋生長時並不開花,通常會用這段更長的生長時間去發育一個儲存器官,如根或莖,在寒冬時候地上的葉子便會枯萎,待來年春天靠一直積存的養分抽薹開花,比一年生的更快搶佔先機,在春天獲得傳粉的昆蟲青睞,紅蘿蔔和洋葱就是代表了。網上經常有一些用西芹頭、洋葱頭浸在水中便可「永遠」收割蔬菜的都市傳說,統統都是鬼話,其實是利用了這些二年生作物的特性,在「重種」時再長出少許葉子便以為返生回春了,真相是之後即會開花結籽死亡。不過,有興趣的話,倒可以用這個辦法一窺紅蘿蔔、西芹的花朵。

橙色甘筍 荷蘭傳說

在外國,大大小小不同的紅蘿蔔都叫Carrot,但如果你走進本地的種子店買種子,大種的才叫紅蘿蔔,小的就叫甘筍。香港人對紅蘿蔔的吃法很有限,大的味濃,多用於煲湯;小的甘筍較甜及軟身,就切細作配菜、伴碟或醋漬。其實再深入認識一下,Carrot是分為幾個栽培種(Cultivar)分枝的。香港街市常見闊肩成倒錐形的其實是一類叫Chantenay類型的甘筍,由日本人開發的「黑田」品種(Kuroda),特點是易種也較忍受到潮濕的天氣,是亞洲地區最愛種的品種。不過因為堅實的口感,只適合煮湯及燜煮,所以你在咖喱和湯裏見的九成是「黑田」。另有一種常常在超市冷櫃看到的包裝甘筍,拇指粗幼,又圓又直,而且尾端圓渾,形狀非常劃一,那多屬於Nantes類型,味道口感軟甜皮薄,這個品系是近代用於商品銷售的,因為不太長(約六至八吋),「尾拙」少分叉,最適合用機器來收割,也有利於儲藏及運輸,但失之於沒有風格。最具強烈風味的可以找Imperator這類,其體形一般較幼長,尾端又幼又尖,一不小心就會弄斷,要花點工夫才能拔出來,大多數彩色的甘筍都是這類。Imperator的味道多變,黃色與紫色的味道濃厚,但又各自不同,是一般超市袋裝貨色找不到的口味。但也有甜度極高的橙色品種Sugarsnax 54,我們用來榨甘筍汁時要兌水才能入口,因為太甜了。談到顏色,原來原種出自中亞的甘筍可不是橙色的,現在市面流行的橙色甘筍要到十七世紀才在歐洲出現,由荷蘭人大力培育推動,因為當時的奧倫治王朝(House of Orange)崇尚橙色云云,信不信由你,但現在最主要的甘筍種子出產國是荷蘭,荷蘭的球隊又是橙色隊衣,這個說法真的有點門道。

甘筍的品種極之豐富,由白色到深紫色都有。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