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於周日英超作客愛華頓,由於同市關係,默西賽德郡打吡被稱為「友善打吡」。不過,千萬別被騙以為今場打吡戰雙方會踢得斯斯文文,因為打吡一向就是打甩髀,而且正因為同巿關係,當中充滿內部矛盾,加上紅軍與拖肥不少青訓產品已「出得廳堂」,預計周日的打吡戰能重現後謝拉特、希拔時代已消失了一段時間的激戰。
文:吾中
在解釋為何默西賽德郡打吡被稱為「友善打吡」前,不如先談談愛華頓與利物浦的歷史。愛華頓成立於1878年,在1880年商人賀汀成為球會主席,亦因賀汀的關係,愛華頓於1884年起以晏菲路為主場。不過,由於賀汀加場租,愛華頓董事局決定在離晏菲路僅1,000米的葛迪遜公園另建球場,並於1892年遷入;賀汀與他的一班支持者則另起爐灶,成立利物浦球會。
由於同巿兼有共同DNA,默西賽德普遍每一家人都會「分裂」支持兩隊,是內部矛盾而並非外部衝突,傳統上,兩隊的球迷在打吡時更會坐在一起(現時不會有此情況),因此,愛華頓與利物浦的打吡被稱為友善打吡。
21張紅牌英超對賽最多
不過,友善打吡其實一點也不友善,當中更不乏球員飛沙劈石、拳來腳往的場面,自英超成立以來,默西賽德打吡就出現過21張紅牌,冠絕任何一個英超對賽戲碼。最能感受默西賽德打吡重要性的,莫過於愛華頓及利物浦的青訓球員,身為利物浦名宿但又曾是愛華頓球迷的加歷查就這樣說:「只有非默西賽德郡的人,才會說愛華頓對利物浦是友善打吡,我們自小就已知道這場打吡一定不能輸,否則會被恥笑。」
青訓抬頭重現激戰
連曾效力紅軍的烏拉圭前鋒蘇亞雷斯,亦明白默西賽德打吡對兩軍來說是非同少可,猶記得在2012年3月鬥愛華頓的聯賽,阿蘇就是知道打吡對隊友謝拉特有多重要,每憑有「叉燒波」都傳給謝四建功,助謝拉特完成「帽子戲法」。
近年,或許由於紅軍與「拖肥」都多了其他國籍球員,打吡的氣氛亦沒以前那麼熾熱,不過,隨着兩軍青訓產品逐漸能躋身一隊,相信可以重現激戰。在紅軍眾多新星中,自家產品後衞阿歷山大阿諾特更叫人注目,這名20歲球員在首循環首次踢正選,紅軍亦順利以1:0勝出,他坦言希望可在次循環繼續踢正選:「所有利物浦孩子都夢想長大後可在默西賽德打吡披甲,我亦不例外。這個戲碼與別不同,你在城巿四周都可感受那股緊張和興奮。」
阿諾特若在周日披甲,他極可能要面對愛華頓中場湯姆戴維斯及前鋒卡維特利雲的挑戰。說戴維斯是拖肥近年其中一位最耀眼的青訓產品絕對不為過,他能傳擅射,而且效率亦高;至於利雲雖在兩年前才加盟,但這名在19歲之齡便已加盟的前鋒,強調愛華頓就好像他的家,因為由錫菲聯來投之初,利雲已被安排到愛華頓預備組效力,而就是因為經過那時的努力才有今日的進步,亦因如此,他很希望可在打吡中向球迷一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