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山村良心市

【野人周記】山村良心市

【野人周記】
春雨綿綿的季節,從大埔墟往南,沿碗窰路往山上走,過了元墩下分岔口不久,便是登鉛礦坳的古道入口。走在前面的朋友忽然高聲召喚,好像發現了甚麼新奇事物,趨前一看,路旁手推車上兩個膠箱,內有十多瓶飲料,用涼水浸着,上面蓋一些樹葉。「山水香茅羅漢果茶呀。」我指着旁邊紙牌上歪斜但清楚的文字,明顯是村民自家製的涼茶,賣給路過的登山客。「我知道。可是沒人收錢。」

手推車扶手上有防水布蓋着些甚麼,掀開一看,原來是個金屬錢箱。「是良心市啊。」忽然自言自語般說了一句,把朋友弄得莫名其妙。「是日本叫法,無人販賣所的意思,顧客自己按價把錢放進箱子。」箱子是有鎖的,牢牢的焊接在扶手上,只有一道縫供投幣,貨主看來還是有點戒心,不像日本連錢箱也是開放式、可以自助找續的慣常做法。「可是不怕有人不付錢,或者付不足錢嗎?」「憑良心啊。」雖然和製漢字很多時候跟中文漢字意思並不相等,良心市,明顯就是這個意思吧。

良心菜攤現東澳古道

朋友對無人販賣所那難以置信的態度,我十分理解,當初在日本遇到時,也是一樣的反應。多年前在九州南端屋久島上旅行,入住鄉間民宿,巴士站旁有一間不起眼的破舊木屋,起初不為意,以為是收集家居垃圾的地方,看見木板上書「良心市」三個字,有點莫名其妙,第二天看到木屋內整齊地放着分成一份份的新鮮蔬菜,才知道是菜攤,貨品旁邊有一些寫上價錢的紙牌,都是一百日圓左右,十分便宜。等候巴士期間,發覺菜攤一直無人看管,然後有位大叔經過,拿起兩個白蘿蔔後,把錢放進一個膠盒中,才意識到這是無人看管的良心菜攤,甚至沒有正式錢箱,只隨意擱一個容器放錢。外國人覺得日本農家透過無人販賣所賣菜,很不可思議,可是這種形式,在日本卻是司空慣見的風景,已經存在百年。

有人提到,良心市能在日本歷久不衰,是社會環境,也是民族性格所然,若國民自私自利,便很難生存。當運菜車發生交通意外,路人都只顧爭相搶拾散滿一地的菜而懶理司機死活,很難指望同一群人會自動自覺付足菜錢。很難,不等於沒可能,總有人願意相信人心的善。「台灣最美的風景不是人,是良心菜攤。」自然作家劉克襄老師就曾經大力推薦新北雙溪無人看顧的良心菜攤。經常到訪大嶼山東澳古道的遠足者,也許會見過深屈往大澳路上的港式「良心市」:以膠凳托起一個大澳人稱作「芼欄」的大竹篩,上面放置村民生產的時令蔬果,用來放錢的,甚至是一個無蓋的膠盒。

不過良心市較難在城市生存,也是事實。在台灣,良心市以誠實商店的形式在城市中出現,貨品不同,也非露天設置,自助銷售的形式則大同小異。台北第一家誠實商店「誠實冰箱」,年前卻一度因不誠實付費的人太多而暫時停業。當時外界紛紛指摘台北人不誠實,有評論甚至責難無人商店本來就應該在門口先做身份認證,建立監視系統,逮捕偷竊的人。誠實商店的初衷就是相信人,卻被要求先做好防人不誠實的各種措施,完全是本末倒置。

農耕是耗時的作業,個體農戶更是無法抽身兼顧菜攤,良心市的存在,除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是銷售成本的實際考慮,可惜講求成本效益的商人只看中銷售成本這一點,心思都花在如何防盜,根本無意教化人心,近年自動售賣機在各國城市大行其道,正是這種思維的產物。日本是個自動售賣機王國,據統計全國有五百五十多萬台,不過同時這種開放展示商品、由顧客自主拿貨付錢的售賣方式,在鄉間仍是歷久不衰,保持着最初的樣子。相信人的善,現實中再少,至少還有希望,若一開始便否定其存在,那就注定要消失。

深屈村往大澳路上的港式「良心市」。

日光土呂部附近良心市——白蘿蔔是常見的貨品。

屋久島上巴士站旁不起眼的良心市。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