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
行內其中一款常見新聞,係宣佈籌咗錢。以下係前日嘅報道,借嚟做例子:「總部位於香港的物流初創XXX今天宣佈,它由高瓴資本的D1輪、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D2輪籌集了3億美元,即相當於23.4億港元的融資。」
呢類報道,應該點樣理解消化?係一個有趣問題,對創業人嚟講,亦都係一個重要嘅問題。
核心問題係,創意如果要稱得上成功,間公司應唔應該喺成個生命周期埋單嘅時候,最少打個和?我明,搞一大輪先打個和,聽起上嚟好頹,時間同利息都蝕埋,但為簡單起見,即管用住呢條線先。
投資期或長或短 經歷6階段
當然,成功嘅定義可以有好多款,亦唔代表賺錢先係唯一標準。但係我估,喺唔少創業人心目中,問心嗰句,賺錢係其中一個標準,打和係最最最低消費。
絕大部份創業,都有投資期,或長或短。如果要做到靠每月盈利,做到埋單時打個和,即係會經歷以下嘅階段:
1.投資期開始,燒錢。
2.有啲成績,攞多啲去燒,燒快啲。
3.投資有回報,燒慢啲。
4.每月打和唔使再燒,過咗好望角。
5.每月賺錢,開始收回以前燒嘅錢。
6.終於全數收回以前燒嘅錢,實現歷史上打和。
第一階段,要籌錢燒。第二階段,要籌更多錢燒。第三階段,如果已燒晒,再籌一個可能細少少嘅一輪去燒。之後,就冇逼切性籌錢,而係掉番轉賺錢儲或還或派。
用以上嘅框架,文首嘅報道,可以改寫成:
「總部位於香港的物流初創XXX今天宣佈,它由高瓴資本的D1輪、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D2輪籌集了3億美元,即相當於23.4億港元的融資去燒,是迄今最大嘅一輪,好大機會係再燒得快啲,即是歷史利潤線再往下沉一大步,意味住需要在未來做到更多(約23億)的利潤,先可以實現終於做到歷史上打和。」
越籌錢去燒越大壓力 唔存在上限
唔投資唔成事,但係越籌得多去燒,就越大壓力喺未來賺嘅錢追番,咁燒嘅上限定幾多先啱?第一係睇個題目,有啲題目只容許大燒,唔大燒會一早死咗。第二係睇創業人嘅風格,有啲人願意喺刀口上生活,有啲人唔願意。
所謂上限,好多時現實裏唔存在,就算有都係不斷提升,創業嘅,洗濕咗個頭,橫豎都燒大咗,都溝淡咗,如果投資者仲肯落叠,總有方法說服自己燒大埋佢到結尾。投資嘅,洗濕個頭,手上唔係咁多去到咁後期嘅項目,總有方法說服自己捱多段,至多喺條件上加辣再加辣。
當然,創業嘅同投資嘅,其實唔一定要關心歷史上打和,相信有人比較關心自己退到場袋袋平安,被收購或者上到啲唔使賺錢都可以上嘅交易所,過咗海就神仙。
一旦去到獨角獸階段,就唔能夠以創業板為逃生目標,即係始終要賺到錢,而「始終會賺到錢」嘅邏輯,係假設成件事有好大好大嘅固定成本,要燒好多,但大極都係固定,所以去到足夠大嘅規模,加埋斷估可以恃大加價,總會追得番,N倍奉還。問題係,其實非固定成本嘅比例,係咪咁細?個規模要幾大,先轉到個角?大到如剛裁二千人嘅滴滴,一年蝕一百億人民幣,WeWork九個月燒一百二十億美金,Uber三個月就蝕一百一十億美金。咁大都完全未見轉角蹤影,音樂總會停,到時就知邊個一直在裸泳。歷史上打個和。
撰文: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