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叫救護車做白車,除了因為車身是白色,還有一個原因,香港坐救護車是「白坐」──坐車無須付錢,因為救護車服務是公家提供。
但去到大灣區,一個某香港醫學界代表認為「醫療效率好高」的地方,他們的救護車絕不是「白車」,你坐救護車要畀錢,那些醫護人員也絕對不會白做,要額外支付紅包慰勞。
年初二有香港市民到大灣區遊玩遇到車禍,由常平醫院坐救護車希望送返香港就醫,結果先被告知政府的救護車新春期間不辦公,再接受外判救護車的運送服務,收費2500個大洋。
誰知救護車坐地起價,車到中途,再勒索事主多付幾千元甚至要求給每個醫護人員200元紅包。
事主肉隨砧板唯有硬食,回港才揭發事情。
我們早晚就是一家人,同在大灣區,要了解區情才不會踏進誤區。第一,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大灣區的救護車不是救護車,是發財車,是搶客爭生意的泥鯭的。北京有醫院門口發生兩架救護車搶客的事件,兩架白車爭住搶病人上車到自己所屬醫院,待客熱情,作為病人簡直受寵若驚。
第二,潛規則無處不在。根據吳思所寫的《潛規則》介紹,古代中國官場都有「第一等公平第二等公平第三等公平」的分類。第一等公平是字面上的「公平」,是最堂而皇之漂亮正義,但往往無法兌現。譬如說人民有免費使用政府的救護車服務。
第二等公平是退而求其次的、須要付出一點代價的公平。譬如人民接受有償的外判救護車服務。
但往往連第二等公平都無法實現,因為說好了的價錢會隨時改變,病人要接受坐地起價的無理要求,才能真正使用救護服務,這就是第三等公平。
祖國流行的移動支付,真正意思是:你要移動,先要支付。
當救護車變發財車,你明白為甚麼大灣區機遇處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