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情.頜理:不同醫生的不同建議

頜情.頜理:不同醫生的不同建議

今早來了位年輕女病人,是朋友醫生轉介給我。較早前她被確診下顎骨裏有一個良性腫瘤。她當時身處美國,當地醫生進行切片化驗,確定腫瘤是成釉細胞瘤。而在臨床及電腦掃描的診斷,醫生告訴她那是一種單囊性的成釉細胞瘤。

我講解了她的情況並建議手術方案。文獻記載這種單囊性成釉細胞瘤的潛在復發率很高,但如果合適地進行手術治療,可以大大降低復發機率。因為單囊性比起其他成釉細胞瘤的分類復發機率為低,也在下顎前端的位置,所以如果萬一真的復發,也易於察覺及處理。我們建議的方案是將腫瘤刮除,把接觸到腫瘤的牙齒脫掉,再加上Carnoy's Solution的處理,這樣做法復發率可以降低至大約16%,不然的話,單單刮除腫瘤的復發率可能高達九成。

她聽我解釋後,一面無奈的看着我,因為她說美國醫生的建議完全不同,她也到過廣州看醫生,建議的方案也完全不同。譬如有醫生建議部份顎骨切除,也要在盆骨取骨重建;另一些醫生說不需要切除部份顎骨。又有醫生建議她要在頸部皮膚開刀,有別的醫生則說在口腔內做手術便可以。現在她聽了多個醫生的意見,遲遲未能作出決定,就這樣她從切片化驗到現在已經拖了四個月時間。

事實上,不同國家訓練的醫生也會有不同的取向。病人的體質,文化背景,對手術接受程度等等也會有不同,所以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治療方案,沒有說那個對那個不對。醫生因應病人不同背景及情況,作出判斷,評估風險及它的利與弊之後,才給病人建議一個最適合她的方案。有很多時候,病人去找太多不同的醫生,只會令自己更加混淆,迷失方向。所以病人亦應該有責任為自己選擇自己可承受的風險,從而判斷那一個治療方案比較適合自己。
撰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學會長劉思樂醫生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