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事件 - 陶傑

黑豹事件 - 陶傑

奧斯卡頒獎禮連年收視下跌,因為多了一群裝扮知識分子的自戀創作人將戲院當做課室,頒獎禮當做神壇,不斷嚕囌重複同一套大愛論說耶穌。

LGBT加黑人,變性易服加女性主義,有這幾樣就擁有提名入場券。

本來作品就是作品,不需要作者時時伸頭張口來評註解畫。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時代,並無全球直播的藝術家頒獎禮。蒙娜麗莎裏面有何大愛平等的政治訊息?不要作者來講,後世正好猜測,這就保證作品傳世不朽。

但今日不同,賣一罐狗食,都要註明內含蛋白質、鈣、碳水化合物,而且還很消費正確地,註明並非在某國製造。

所有頒獎禮是自戀的展覽場,還加上全球直播,想像毛澤東站在天安門接受百萬紅衛兵的歡呼。最聲稱熱愛自由和無神論的創作人,處此境界,很容易升級教主,亦即獨裁者和暴君的第一階段。

七嘴八舌,太多理論,難免矛盾叢生。今年挾政治正確來侵略的電影「黑豹」,幸好輸掉。

若是贏了,不知道會不會安排一群黑人上台接過小金人,由非洲黑奴血淚史開始數落,由向馬丁路德金、美國黑豹黨致敬到奧巴馬總統,台下左膠,目帶淚光陪襯,觀眾Remote轉台。幸好這場惡夢沒有發生。

不過真正的好戲,我期待,如果「黑豹」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大會主辦單位,加強政治正確力度,特別為此戲之大獎,改用黑金打造頒授,就變成一個全球化的難題。

若出現這一幕,科羅拉多州和德薩斯州的白人觀眾,亦川普之選民,看了定必哄堂賊笑。

這一笑,就變成種族歧視又一罪證,左膠大罵右賊,學者加入論述,若川普推特也加嘴,哇,這就不得了。

若有此幕,正常邏輯角度是這樣的:「黑豹」這個名字,已經將顏色強調標明,不是白豹、黃豹、赤豹,本身已經是一種自我區隔(self-segregation)。

而且在宣傳上,不斷說這是一部黑人電影。既然如此,若那個小金人加上黑漆,一脈相承,是致敬,而不是取笑。

但真有一些人捧腹大笑了,這又如何?被致敬者在那一刻就覺得受傷,變成了受害人。然後出主意換成黑金色的那個創作人,他也是種族主義者。然後網絡爭論,認為發笑沒有問題的,全部是種族主義者,電影變成鬥爭工具。

最後的結論必然是:不准發笑。這就回到了宗教裁判所的歐洲和極權的遠東。

大陸的「還願」事件,皆此類。還未算中東那一片。當世偽善的壞人和太多蠢人,不過若偶敲碎玻璃心,享受聆聽那陣愚蠢的碎裂與咆哮,也是一種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