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留意到《黑鏡》(Black Mirror)這套英國神劇,是由於它的劇名。甚麼的鏡子會是黑色的?一次終於忍不住好奇,隨便找了一集來看,卻就此迷上了。原來所謂的「黑鏡」,既是各種顯示器或智能屏幕,也是反映現代科技於人類孕育出各種心魔的照妖鏡。
監製Charlie Brooker解釋,創作《黑鏡》的基礎,是以科技猶如毒品的大前提下,探討我們上癮後的各種副作用。劇集每集獨立成篇,以高明的說故事手法,道出科技文明對人性帶來的各種挑戰,當中的勾勒,真實而黑暗。故事的設定,並非遙不可及的未來世界,而是近在咫尺的明日社會。正是這種「這麼近,那麼遠」的描繪,不但增添了科技的真切色彩,也讓觀眾能以客觀角度,審視反思我們身處的實際景況。
直至西方科幻小說出現,中外文化中的神話史詩、戲曲故事、演義小說、宗教聖典,都採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期望人類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通過古老的智慧寓言學習成長。科幻小說的橫空出世,卻根本改變了這種思維模式,着眼點不再是回顧過去,而是展望未來,透過深刻剖析人類對明日的憧憬和恐懼,反映當下政制、科技等的發展方向。
由對科技發展的精準把脈、人性貪嗔痴妒疑的深刻體會,便能充當流行文化的先知,做出「預言」效果。第三季的《急轉直下》(Nosedive),講述未來社會實施具信譽評分的社交軟件,更被不少人驚詫為中國「社會信用制度」和支付寶中「芝麻信用」的神級預言。其餘像智能手機的無線充電、全屏幕超薄外觀,以至大數據的掌控、雲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普及等,都不是《星球大戰》那類異想天開的創意科技,而是幾年間已可投產和普遍使用的生活模式。
《黑鏡》短小精煉,屬精品製作,出人意表的神轉折、黑暗格調營造出的深遠寓意,可謂劇集的招牌特色;當中不乏英式的黑色幽默,對白出色、演員稱職,令這個英式品牌甫推出即風靡全球,即使明諷迷信科技的「加州意識形態」(The Californian Ideology),於美國也有不少死忠粉絲,甚至獲得Netflix注資,可謂魅力非凡。
像《黑鏡》這類優秀的科幻作品,總會秉持對科學知識的尊重,找來極具份量的科學家作顧問,不會無的放矢。《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超時空接觸》(Contact)、《引力邊緣》(Gravity)、《火星任務》(The Martian)、《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這幾部作品,被譽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分別請來Frederick I. Ordway III、Carl Sagan、Kevin R. Grazier、Jim Green、Kip Thorne等德高望重的科研專家,為電影牽涉的科研細節把關。然而,科幻電影展現的特效場面、精準科學,充其量只是形式手段,其對科技發展對人性衝擊而吹響的號角,才是神髓所在。所以《黑鏡》的製作,即使資金有限、不見震撼視覺的特效場面,也能做出令人激賞的上佳成績。相比而言,《流浪地球》貪心地把災難片與科幻片熔為一爐,科學假設卻謬誤多多、情節漏洞處處,除「拯救地球要靠中國」外,更不見電影本身還有甚麼微言大義。這種質素的科幻電影,不論投資多少、票房多火,距離《星際啟示錄》,似乎都應以「光年」計算。
《黑鏡》最新推出的《潘達斯奈基》(Bandersnatch),以互動形式讓觀眾自選情節發展,據說可有超過十個不同結局,於網上也見到有影迷將不同的發展脈絡繪以flow chart說明。這一特別版《黑鏡》,每次看十來二十分鐘便看不下去,因為選項往往太過瑣碎,有礙觀感。但這種互動,卻是電視劇集的發展趨勢。現今高清電視愈來愈平、愈來愈大,要吸引觀眾入戲院,大多依靠投資龐大的特效場面。專為平板電腦、家庭影院拍攝的電視劇,卻可有這種電影院不可能提供的互動之利,以個人化的情節發展來作賣點。《黑鏡》不但預言未來發展,本身也是科技文化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