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House裏的人】得到果占卻沒有麵包 - 冼麗婷

【WriteHouse裏的人】得到果占卻沒有麵包 - 冼麗婷

【WriteHouse裏的人】
看到農曆新年的桔仔,有時會想起「寶寶」,一個住屯門大興邨的貧窮女孩。

約十年前跟寶寶做訪問,但最終沒有「出街」。十一歲小六女生樸拙的樣子,一直留在心裏。她不單捱窮,還要捱餓。小女孩口中真實情節,聽似不催淚,卻是如有魔法,讓我每次跟人說起此故事的某一點,自自然然便哽咽說不下去,萬試萬靈。

寶寶從小每天腳踏的,已經很不平坦。父母在她兩歲時搬進屯門公屋,一直沒錢為清水樓裝修,凹凸不平的水泥地,她說如果不穿鞋,有時會踢破腳趾,有時會扭傷。她與媽媽的睡床,是社工幫忙找來的,爸爸則只能用膠布及幾個睡袋自製鋪蓋。

寶寶的爸爸是個搬運散工,貧窮的根源是因為沒有穩定工作收入。他試過清早乘車到巿區找搬運工,搬十二部冷氣機的報酬,由三百元被壓價至一百五十元。一個人行十二次樓梯,每次搬一部冷氣上樓。

有次,她跟爸爸「返工」,看着爸爸從地下托着冷氣機走上十樓,她在地下等他。結果,那次爸爸賺到二百元。聽到這裏,我突然問不下去,無緣無故流出眼淚,往後,我每一次描述這個情節,依然從心酸出眼淚來。

一條倉魚食五日 狂飲水填飽肚

寶爸爸幹的粗活,扣除車資,只能偶然為一家賺來一百元生活開支。有錢之時,他試過買一條倉魚,結果,全家三人吃足五天。「阿爸挾魚尾,阿媽挾魚頭,我挾魚腩。到第五日,一條魚只剩骨和少許啡色肉,爸爸叫我撈少少豉油把它吃完。」試過半飽,有時全天捱餓,香港多少孩子有像她的飢餓記憶?小女孩能清晰描述飢餓的感覺:一對膝蓋又軟又痹,還會一直痹到上頭頂。

她從爸爸那裏學會一邊吃飯,一邊飲水,可以更加飽肚。「阿爸經常不夠飽,只吃半碗飯,比我還少,然後,他狂飲水,弄得雙眼都浮腫了。」生活逼人,可是,寶寶愛吃的天性是跟所有孩子一樣的。

「但還是要忍着。」她說時,亮光的眼睛,閃出小孩子的委屈。如果吃得飽,已是難忘的經歷。她記得,有次跟母親乘輕鐵到政府機構拿了三個飯盒之後,「媽媽好開心,帶我去打鞦韆。」

儲錢個多月 後悔買20元六件壽司 

無論如何懂事,寶寶也有吃壽司的欲望。她曾努力儲錢一個多月,結果成功買了一盒20元六件的壽司,自己吃蛋和雜菜壽司,最好的鰻魚、蟹柳留給父母。這次奢侈消費讓她很內疚,認真又決絕地跟我說:「以後不吃了,好貴,買魚好過啦。」

在十一歲的人生裏,她總共只吃過五次朱古力,而且,每次都必須有重要原因,包括中文測驗一百分,數學合格等,還有,「爸爸今年沒有那麼手緊,買了一個出奇蛋朱古力給我。」她朱古力吃得少,但體味人生卻很深,懂得圓滿自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並且搬出一套貧窮相對論,「跟埃塞俄比亞的人相比,我已經好好。」

因為母親身體有毛病,天生肥胖的爸爸心臟又有問題,不能工作,一家最終成功申請綜援,她所說的捱餓經歷,其實已經是過去。可是,小女孩體內已經有一種抹不掉的自救功能,她不要再捱餓,「我看過小冊子,十五歲可以做兼職,這一天,不會很遠。」她想像自己能做的工種,包括替人送外賣,抹抹車,「一定要在沒有默書時才可以做。」

當年,聖雅各福群會的義工把春節後合適的桔仔煮成大吉果占(大吉JAM),送給有需要家庭品嚐。我跟原是行政人員的女義工在電話談了很久,每一個烹調步驟都讓我感興趣。酸桔變甜果占,無用變有用,我想,社會的一種念力,透過不同的人傳送,最終受惠的那個人,會有如何感受呢?為此,我訪問寶寶,聽了她的故事。

在香港消費社會裏,經常試食。寶寶用方包試食果占前,她故事的味道,已經紛陳,至她真的對着鏡頭說:「好好味,很久沒吃果占,好感動」,她是真心的,只是,我感覺預設新聞效果的造作。新聞的生命,有時是無法預計的。精心準備,還必須加上真心聆聽和了解。吃果占的故事,是關於貧窮生活的全部。

夢想當醫生 因為「好肚餓時會胃痛」

寶寶說過,爸爸要很肚餓才會買一次方包作零食,我當時想,她會不會得到果占卻沒麵包?

「不怕,你不是說過可以用餅伴吃嗎?」她相信每天把一元零用錢儲下來,總可以買到方包。窮女孩的夢想是當醫生,專門醫治胃痛,因為,她親身體會過,「好肚餓時會胃痛。」

我一直很想知道,寶寶最終有沒有去當兼職,現在,她書讀成怎樣了?

編按:十年前的統計,香港有超過二十萬十四歲以下的小童是貧困兒童。

作家:冼麗婷
fb:sinlaiting.j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