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中亞】
要認識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從地鐵站入手。烏茲別克是中亞五國最早興建地鐵系統的國家,站內精緻的浮雕、閃爍的吊燈,華麗程度媲美莫斯科地鐵站。這次我們走進首都塔什干,走訪地鐵站背後的故事。
塔什干在六十年代經歷大地震,其後重點發展大型基建項目,其中地鐵系統於1977年建成,現已發展至3條線、29個站。塔什干的地鐵站給人一種神秘感,它在蘇聯時期為核爆避難所,保留了很多軍事機密,多年來受到嚴格監管,因此之前是全面禁止拍攝,直至2018年6月,為了推廣旅遊業才解禁。
二戰避難所 現有130民族
走進每個地鐵站,猶如一個極具中亞特色的大型博物館,既有古老的伊斯蘭文化、記錄輝煌的帖木兒帝國,也有近代前蘇聯的紅星壁畫,貫徹「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社會主義主張。據說每個地鐵站都由當地藝術家設計,在這樣的地鐵站上下車確是賞心悅目。而我最欣賞的是以太空人為主題的Kosmonavtlar站,牆壁採用由藍到黑的漸變色調,營造外太空神秘感,並繪上不同年代的太空人畫像,包括全球第一個女太空人、前蘇聯的Valentina Tereshkova。烏茲別克人Lyra告訴我,地鐵是現今塔什干最舒適的交通工具。塔什干氣候乾燥,氣溫高,加上市內路面常有沙塵,乘搭沒冷氣設備的巴士的確不太舒服。「地鐵有冷氣,冬暖夏涼,可以去到塔什干所有重要的地方,很方便。」與Lyra同行的Yuriy則說,自政府在2016年換屆後,在外交內政均採取開放態度,約八個月前地鐵站攝影解禁,正是為了推廣旅遊業。不過,地鐵站入口仍有警察檢查行裝,採訪期間月台亦時有軍警巡邏,查問我們拍攝的內容。
Lyra與Yuriy兩人一致認為,人民友誼站(Friendship of Peoples)最能代表烏茲別克,乃因連繫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概念。他們把我帶到地鐵站上的人民友誼廣場,上面豎立了一個雕像,紀念二戰時一個烏茲別克家庭,兩夫婦收養了14個不同種族的孩子。
Lyra解釋,二戰期間烏茲別克未受戰火波及,因而不少人都來到避難,當時烏茲別克被稱為「麵包之城」。「不少家庭收養逃難而來的孩子,小孩來自不同國家族裔的——烏茲別克、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等。」Yuriy補充:「從那時起建立了新的烏茲別克身份認同,就是多民族國家及多民族社區,到現在仍保留着,我們有近130個民族。」
塔什干每個地鐵站都有獨特的故事,有機會來不妨逐一了解。
Travel Memo
機票:香港乘大韓航空往烏茲別克塔什干,來回連稅及附加費約為$5,836,查詢: https://www.expedia.com.hk/
簽證:持BNO免簽證;持特區護照須申請電子簽證, http://e-visa.gov.uz/
匯率:1港元兌1,071烏茲別克索姆(UZS)
攝影器材:GoPro Hero 6,查詢:Microworks
鳴謝:Expedia、Microworks
記者:洪慧冰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