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旭建議讓港人子女在外國認可醫學院(主要是英澳紐加)畢業的註冊醫生,可免考試回香港執業,以解香港醫生荒的燃眉之急,胡定旭曾任醫管局主席多年,對香港醫生醫院狀況的了解,比一般人更深入,約十年前,他曾向左丁山說:「醫管局的服務是一百塊錢製造出來的麵飽,以三元一個出售,自不然供不應求,顧客大排長龍。」左丁山問他:「可否將麵飽價提高至10元?」他搖頭說:「那是一個政治問題,不是醫管局可以決定的。」
公私營醫療市場有這麼大的價錢差距,不用讀過經濟學也知道如何選擇,一切視乎荷包而定。排隊的機會成本高的人士便會到中環著名醫務大廈看門診,機會成本低的便到伊利沙伯醫院排隊。計算機會成本倒十分容易,時薪五十元(現在已極少拿最低工資時薪的)的基層人士不介意排隊三四小時,折算時薪數百元的高薪人士便沒有耐性排隊。精打細算的母親也懂得計數,到威爾斯醫院產子,由入院到出院(兩至三天)約需三百港元,到私院便要付五至十萬元,甚至更多!在公院收費不會/不能大幅度增加的條件下(這是一個given condition),要紓緩公院的擠逼情況,只能繼續投入大量公帑,增建公院,亦即意味着大量增聘醫護人員,又因為本港醫護人員嚴重缺乏,唯一途徑是放寬海外醫學院畢業生來港,第一步便是讓港人子弟醫生回港,免試成為本港註冊醫生,註冊條件可以是必需在公院服務一段時間(例如三至五年)才可離職出外執業為私家醫生。護士方面也如此。有說他們不稀罕回來,這又未必,在英國公立醫院服務的醫生,辛苦程度不會比香港低。肥仔K有一位留學日本的同學,本身原是英國醫生,就是討厭英國NHS工作量大,薪水低,千方百計考取日本獎學金到日本攻讀理科碩士,發誓以後不回英國,香港公院醫生的薪酬比NHS更有吸引力。
目前不少香港中產子弟,考DSE或IB進不了港大中大醫學院,被迫到英澳讀醫,相反地,名醫子女,權貴子女早有計劃,先到外國讀寄宿學校,再以non-JUPAS成績申請回港入讀,擠出本地生。港大醫學院收生便反映了情況(見明報2018年8月9日報導),這些富裕資優生本應有資格進入牛劍UCL的,但知道不能回港就業,便聰明地申請入讀港大,其他學科的學生,那有捨棄牛劍而就本港大學的?醫學院學生卻是例外,原因只有一個:保護主義庇護本港大學醫學院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