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驅使今天的初小中文老師,對字形要求那麼一絲不苟呢?係愛,定係責任?「係方便呀!」有位現職小學教師的朋友跟我說。
朋友當然不代表全港教師,但她的看法也發人深省。她說,同級有很多班,每班不同老師,批改功課測驗的準則自然有異。這班老師手鬆,那班老師手緊,手鬆的一班,成績豈非有優勢?其他班的家長就會投訴。為免投訴,老師必須開會,統一批改標準。如何統一?以中文字體為例,現成的教育局指引擺在眼前,就成了金科玉律。既然老師目標是統一,當然跟得越貼越好,有些思想死板的老師,就會因此矯枉過正。
中文老師難道不知道同一字有幾種正確寫法?朋友說:「知道又如何?難道你以為老師會自備《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逐字逐筆辯論嗎?開會的目標,是散會。跟足官方指引,方便批改。家長學生辛苦,只能內心不滿,卻不能投訴老師,難道怪老師嚴格?」
我說:「嚴格有兩類:有必要的嚴是嚴謹,沒必要的嚴是嚴苛。家長批評嚴苛的老師,不妨引用孟子的話:『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意思是:只執着事情某一方面,忽略了另外九十九面,就會損害道。一個字可有不同寫法,只要不影響基本結構,都是正確。硬要學生像機械人般寫字,即使字形寫對,教法也是錯,錯在『執一』,錯在『賊道』。」
小孩碰上吹毛求疵、膠柱鼓瑟的老師,害處之大,往往超乎你的想像。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曾以新瓶子為喻,說明兒童教育影響深遠:「新燒製的陶瓶浸入什麼,就會長期保留什麼的氣味。」(quo semel est imbuta recens servabit odorem testa diu)眼界決定境界,你的小學如何,人生也必如何。一個人的童年,若非考究這一橫是否欠1 mm,就是留意那一撇有沒有45度,莊子所謂「敝精神乎蹇淺」,心思就會平庸,視野也會狹窄。兒童的思想性格一旦成形,日後再難改變。他們戰戰兢兢寫字的時候,其實已同時學習怎樣做人。你以為學中文只是學寫字?家長你太年輕了。寫對了字,可能做錯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