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新文化運動 - 嚴家祺

第二次新文化運動 - 嚴家祺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爆發前三年,1916年1月1日,是中華民國成立的第五年,當時的國家元首袁世凱不想再當總統,在這一天,正式宣佈自己是中華帝國的皇帝,並把這一年的年號改為「洪憲元年」。在這之前,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親自發表了「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後又發佈《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正是在尊孔祭天的大環境中,袁世凱公佈了《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任期由五年改為十年,連選可以連任。

新文化運動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產生的。這是由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如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蔡元培發起的。他們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當了共和國總統的袁世凱還要復辟帝制,必須追根溯源,這個根源就是中國的舊文化、舊傳統。舊文化指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言文和舊習俗。所以,這些人,就聚集在當時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周圍,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運動。

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是提倡來自西方的科學、民主等思想文化。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西方思想的另一個分支,也就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也傳入中國。

外來思想在中國的成長,需要適宜的土壤。專制獨裁的土壤萌發民主自由,貧富兩極分化的土壤孳生共產主義。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土壤,這兩種外來思想都能夠生長。1919年的五四運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西方一些國家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衞中國的國家利益,引起北京學生和市民大規模的抗議運動。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思想已經傳入中國。五四運動後的中國土壤,是軍閥割據、官場腐敗、賄選橫行、日本入侵和貧富兩極分化的土壤,加上二次大戰前後的國際環境,共產主義思潮壓倒了自由民主思潮。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旗幟下,抗議凡爾賽條約的五四運動,成了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分界線,從此,新文化運動就分為兩大營壘。一部分是自由民主派,另一部分成了共產主義的信徒。

後來,毛澤東創造出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概念,把五四後的時期,說成的中國歷史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際上,這是中華民國時期。毛澤東在取得共產黨的領導權後,打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旗幟,通過暴力革命取得國家政權,把自由民主思潮,一步步在中國大地上加以清除。文化大革命時期,毛澤東的話「一句頂一萬句」,自由民主被徹底埋葬。

世界千篇一律,舊戲一再重演。40年前的改革開放,帶有許多大清王朝時期洋務運動的影子。改革開放也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局部非毛化和自由民主思潮抬頭的時期。1982年憲法,明文規定國家首腦人物「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六四大屠殺改變了這一切。六四後的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官場腐敗、兩極分化、踐踏人權、環境污染同時發生。正是在這一土壤裏,去年北京重演了袁世凱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的舊戲,刪除了1982年憲法對國家首腦任期的限制。政治從來是,有「作用」,就會產生「反作用」,在中國國內、在海外中國人中,在反對復辟、要求改革開放的呼聲中,第二次新文化運動正在興起。

第一次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第二次新文化運動延續了科學民主多元包容思想,認識到了「打倒孔家店」口號的片面性,分清了中國儒家思想中的精華和糟粕,認識到了來自西方的共產主義給中國文化造成的災難性衝擊。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佛教、道家的文化,儒家文明與西方文明不同,是無神論文明,佛教是無神論宗教。儒家文化是一種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學說,儒家文化的精華是「仁者愛人」,崇尚真善美,並把這種精神運用到人際關係中。儒家不是宗教,「仁者」是有大智慧、有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仁」是一種依靠每個人自身努力可以達到的境界。儒家文化的糟粕是混淆權力與權利,在推崇「權力至上」的同時,不能形成明確的權利觀念;儒家文化維護君主專制的政治秩序,以空洞的「德治」排斥「法治」、以虛假的「仁政」,反對「憲政」,提倡皇權崇拜,缺乏「每一個人有一個政府和任何權力不能進入的領域」這樣的人權觀念,因而導致侵犯和踐踏人權事件充斥中國歷史。中國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以來,始終沒有走出王朝循環與分裂統一的循環,袁世凱復辟帝制、毛澤東的個人崇拜,都與儒家文明中的這一糟粕,沒有得到清除有根本關係。

政治、經濟、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速度,各不相同。大致說來,政治十年一大變,經濟幾十年到百年一大變,意識形態的主流每一個世紀不盡相同,這種不同,還因地區而不同。在中國,政治、經濟、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有自己的節律。五四100年來,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的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現在的中國社會,不是什麼社會主義,而是是一黨專政下的兩極分化的「老式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外來的馬克思主義在事實上被中國人民所拋棄,中國社會思想形成了一個大空隙,傳統儒家思潮趁機在中國復興。今天中國儒家復興中最大危機是,儒家糟粕,沉渣泛起,又使中國社會中彌漫在皇權崇拜中,這是儒家糟粕對普世價值的最後一次抵抗。

在五四100年之際,中國第二次新文化運動正在興起。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的儒家,面臨一次偉大的革新,這就是保存儒家文明的精華、剔除儒家維護專制政治的糟粕,在吸收人類文明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把儒家精神發揚光大。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