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嘴與奶媽 - 葉漢良

奶嘴與奶媽 - 葉漢良

同人唔同命,事物也有同遮唔同柄。煙酒兩物,有生不逢時,也有因緣際會。適逢環保和保健潮流興起,論述集中於減排二氧化碳,抽煙事小,絕非全球暖化的頭犯,但卻因為生為氣體類,亦因為丑生形象可塑性高、易打,所以成為了久不久被揪出的批鬥對象。有些報告指出,酒的社會為害其實比抽煙還要嚴重,但因為得權達人士對紅酒的品題,榮及其類,便不但身嬌玉貴,還享免稅。煙酒本是同根生,從此兄弟各走各路。

抽煙被長期污名化後,牆倒眾人推,久不久被官員政客用來祭功業簿,水抽不盡。如青樓弱女,感其身世,當知從此冇運行。弱女不祥人,受蹂躪固然可悲,象其類者,亦難避連坐之殃,近日竟聞嚴打電子煙之法。不過此舉有些弔詭,就是正犯(香煙)不拿不禁,從犯(電子煙)則先遭滅頂之災。

我做了一點考察,電子煙大致分兩類,一種是帶尼古丁及焦油的,用電子加熱的方法使用,外形如真,但不冒明火,可視為傳統香煙的新表達形式。另一種則只是霧化器,添上香油,經電子器具霧化,用嘴啜而噴出霧氣,帶香味(很多選擇),但飄不遠,使用者也不會吸入體內,其玩意就如小孩吹肥皂泡波波一樣。這些霧化器形狀也不似香煙,而似手機充電池帶上吸嘴。把它當成香煙,實在是差不多先生的連坐。業界若早知繞道而行,大概會將產品定位為霧化器類、香薰類、玩具類、或納為成人奶嘴類,比定位為香煙類(改錯名)更為適當。這些霧化器,大部份來自深圳,是厲害了的高科技產品。

我不知道這些統稱為電子煙可不可以如宣傳般能協助煙民戒除傳統抽煙,但見使用者都能遵守默契,不會在法例禁煙的地方吞雲吐霧,以免影響隔籬鄰舍,是很有修養的自覺表現。但站道德高地的政客為了你的健康,會說香油也帶有化學成份,純吹亦無益。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規管其化學成份,有如規管漱口水的香橙味、薄荷味、Vanilla味一樣?

治療師或心理學家說:香薰令人神經舒緩,吸啜奶嘴令人回復嬰孩在慈母懷中的安心和愉悅。香港人不論左中右,近年都難得歡愉日子,一些民間芝麻綠豆情趣事,如噴些清香空氣都要管,難怪市民開始感覺出酷吏政治的氣味來了。

酷吏管治的特色,是打易打的,不打難打的,大頭目打不了,捉個走得慢的、跛的來打;有時要捉馮京,便找個馬涼來交數,也可祭建功立業簿。今日港鐵、大橋醜聞不絕,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豬年小偷肯定冇運行了。

我近年有寫一點解構中國術數文化的文章,批評傳統內容中吹捧的不外財富、權力、名聲的渴求,稱之為祿、權、科(其實百分百理解錯誤),細嚼便知道中國人為甚麼那麼喜歡保皇和崇拜極權。因為只有崇拜極權,才可以有機會分享專權。因保皇而分得的專權,管治特色是,大的管不了管小的,小的管再小的;每層向下管都是一言為天下法,然後出現層層的小皇帝,管到最細,自然就是芝麻綠豆事,雞毛當令箭了。

近日港人在台灣涉情殺案事件牽引出引渡條例的爭議,令我偶然想起當年聽The Kingston Trio唱的民歌Tom Dooley,題材取自1866年美國一宗情殺案,情節離奇,甚至有主角Tom Dooley為真兇隱瞞,替罪頂包而受絞刑之傳說。打後百年,西方知識分子陸續以人道主義為由,呼籲廢除死刑,代以無期徒刑,暗底其實還有一個用意。歷史上行使死刑的權力及用量多在皇權之手,廢除重典,其實亦暗裏把極權的危害性削弱,對於「竊鉤者」,便不惜寧縱無枉。這顯然與寧枉無縱思維不一樣。我們嚴刑峻法的意識充斥於重重疊疊的小皇帝階層,層層向下的「施(私)法管治」,那種快感就是爽。

太陽就是不能夠同時照兩邊,我也越來越相信,東西文化及價值體系實在難以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