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察覺的味道(二之二) - 葉一南

從未察覺的味道(二之二) - 葉一南

上星期寫了慢吃/觀照/禪食白切雞,朋友看了,踴躍嘗試。有的同意鮮味先出現,有的發現鹹味搶過雞味,有的被伏,在茶記吃雞飯,平時沒留神,原來咬到最後也沒有umami,反而有多少雪味。很好玩,不同雞種,新鮮或雪藏,有否浸凍雞湯,得出天與地的分別,大家好像發現新大陸,討論了數天。

其中一位朋友提出了一個好問題:「吃飯時候,有需要把味道嚐得如此清楚嗎?」答案是,沒有需要。只不過,假使進食不單為了攝取營養,亦為坐下嘆一嘆,欣賞美食帶給味蕾的快感及滿足,如果這是目的,嚐得清楚便是重要一環。相信甚少人會反對這句很有智慧的老話,「辛苦搵嚟自在食」,真的,食的時候也不能夠「自在」,應該很無癮吧。偏偏城市人無時無刻也不能「自在」,只是自己不知道。

嘗試專心吃飯的時候,突然明白。一塊雞未完全吃完,已經心不由己,被各種念頭帶走,遊了魂。有些時候很快驚覺,有些時候愈想愈遠,「今日老闆好無賴」、「明明係佢叫咁做,而家反口話唔係」、「最仆街隔籬department條友,淨識擦鞋」、「挑,老闆受喎,吹咩?」,不斷把日間發生的事回帶又回帶,一下子飛走了好幾分鐘。迷迷糊糊好像吃了兩件咕嚕肉,幾口菜,一啖白飯,碟上有魚骨,沒有印象,應該吃過一點……上班下班打了十小時仗,現在只不過想來一碗安樂茶飯,為甚麼腦袋不可靜一靜?壞消息是,念頭這一大群瘋猴子,受軟不受硬,愈叫牠們停下來,牠們愈躁動活躍。更壞消息是,念頭大多令我們不「自在」,心理學家說的。這是生物本性:避開危險,爭取最佳生存條件,去到最原始的反射活動,便是fight or flight。要保護自己,自然先擔憂,因此,偏向負面的念頭,比起愉快的念頭多很多,而且思考時間特別長。這趨向有名稱,叫Negativity Bias,網上有大量資料。現代城市人的情況特別嚴重,疑似陷阱及引誘無日無之,「下次對住粉腸老闆要圓滑啲」、「搵日整番劑俾條擦鞋仔嘆下」,懊惱發生了的事情,戰戰兢兢顧慮未來,思前想後,就是不能活在當下。

如果大家有興趣改變Negativity Bias,好消息是,辦法是有的。首先學習不要被念頭拉着跑,起碼在休息時間可以靜一靜,怎辦呢?瘋猴子最愛鬥氣,絕不能用武力壓制。方法是轉移視線,譬如說,靜坐時注意呼吸,行禪時留神腳步。我提議吃飯時吃飯,因為食物這種助緣,比起靜坐行禪,對大部份人來說較有吸引力,留意雞鮮味比起留意呼吸,應該更易投入專注。「辛苦搵嚟自在食」,人同此心,一日三餐,總有機會練習。不是說把一塊雞一口飯吃清楚,無聊念頭便因此消失,不會這樣。分別是,因為有食物及味覺為主題,瘋猴子變成配角,牽扯的力量減弱,「我」終於看到念頭的出現。不需評定好壞,不用驅趕,就是靜靜地看着念頭便是了。奇妙的事會自然發生,原來瘋猴子很害羞,知道「我」在旁觀察,便會慢慢消退,然後「我」可以輕輕地回到晚餐的味道上面。

念頭一直是「心」的老闆,只是我們不知道,要轉化成「我」是老闆,從吃清楚一口飯開始。練習多了,便會慢慢得到一份久違的開闊寧靜,安心自在。就是如此簡單。簡單得有點像寶藥黨的口號。其實也不需要想甚麼大道理,辛勞一天後,晚飯細意慢嚐,當是獎賞自己的嗅覺及味蕾,這本是應得的,最緊要好玩,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