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新春談孤寂與死亡的美 - 劉細良

【讀書好】新春談孤寂與死亡的美 - 劉細良

【讀書好】
農曆新年假,最好窩在家中看書看電影,避開了大灣區人湧港過年的繁囂。

朋友送來日本NHK電視台拍攝女演員樹木希林人生最後一年的紀錄片《活出樹木希林》,拍攝時間由2017年6月到2018年7月,這一年她正在拍攝《小偷家族》、《日日是好日》、《綠野仙師:熊谷守一》及一套德國電影《櫻花盛開》,這時她已到了癌症末期了,在2018年9月26日離世,11日後NHK播放了這套紀錄片。全片沒有甚麼傷感調子,也沒有戲劇性,導演如實地紀錄了一位敬業樂業的演員,努力在人生最後階段做好自己。最有趣的地方,是樹木希林與導演木寺一孝的對話,她認為導演的提問好hea,擔心紀錄片出來沒有賣點,於是主動去拿出PET Scan底片,顯示癌細胞全身擴散情況,以此增加紀錄片話題性,但導演只是虛應了事。直到毛片剪輯完成,導演拿去放給她看,這時她明白了導演的用心。很多人認為木寺一孝流水賬式拍攝,旁白又不帶一絲感情,實在是不配向這位偉大的演員致敬。其實導演要的是生活中的樹木希林,面對死亡真實一面,不需刻意去營造戲劇元素,牽動觀眾情緒。全片最戲劇性只有最後一個鏡頭,是樹木希林在拍《櫻花盛開》續集的場面,她在窗前拿起水晶玻璃球,看着盛開櫻花,一邊落淚,一邊念起黑澤明電影《生之慾》的對白:「生命短暫,戀愛的少女,朱唇未褪,滿腔熱血未消散……」

平常心面對死亡

電影中她每天獨自一人去片場,回家時會送導演一程,在家裏自己一人,在駕駛時會同導演閒聊,她說做演員不是為了角色而努力,而是為活着而努力,對自己要帶有一種憤怒,要質問自己「這樣真的夠了嗎?」我認為這紀錄片比她任何一套受歡迎的電影更感人,因為這是她真實人生,表達出面對死亡時的「平常心」,死亡是日本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面,也想借樹木希林紀錄片,向大家介紹一本認識日本文化的入門作品。

徒然孤寂的美

日本出版界有一個特別的類型,叫做「新書」,字數上約十萬字左右,內容特點是小而緊湊,標題簡練、通俗易懂。但不要小看這些小書作者,他們大多是某學術領域的專家,成一家之言後,才回過頭來寫大眾化的小書。華人學者看不起通俗作品,以為下筆越艱深越顯自己功力,殊不知深入淺出才顯知識人的功夫,見眾生,見天地。岩波新書、中公新書、筑摩新書、文光社新書……,正是推動日本走向知識型社會的工具。認識日本文化中櫻花、死亡、一期一會的關鍵概念,最好從「岩波新書」這老牌出版社入手,最近內地推出岩波新書精選,當中選了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藤田正勝著的《日本文化關鍵詞》,這是打開日本文化之門的好作品。作者以日本中古世紀至近代重要文化人的美學理論入手,包括詩人西行、《徒然草》作者吉田兼好、能劇大師世阿彌、俳聖松尾芭蕉等。貫穿其中是禪宗文化的影響,西行熱烈歌頌櫻花,也歌頌落櫻:「夢裏春風,繽紛散落櫻,夢雖醒,胸中怦動意難平。」吉田兼好提倡徒然孤寂,一個人可以是無聊,也可以視為掙脫束縛後的自由,「在恬靜的生活中,無論何事,心都不會被擾亂,無論到哪裏,都享受着閑淡的心境。」

在樹木希林最後日子中,演繹出吉田兼好的「徒然孤寂」。日本文化雖受中國文化影響,但價值審美觀卻相反,徒然、無常、閑寂、孤寂的美,猶如在消極中尋找積極,在死亡來臨之前,也一樣從容。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