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毛澤東內戰勝利後停不了戰鬥,對內對外繼續革命,禍延幾十年。改革開放之可能,是鄧小平認定戰爭不會爆發,中國擺脫毛澤東的備戰心魔,才可以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停止炮轟金門,改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和平統一」攻勢。但對內對外都是策略調整,唯物史觀配合共產主義和中國儒家的人本哲學,中國「要做天下的主人」的心魔不息。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40年來的策略調整,中國把內部的經濟第一延伸到對台灣策略,成為推行兩岸政治關係的主軸動力。經濟和政治都是文革後急急追補的初階現代課,離現代世界很遠,效果不彰,甚而自暴其短及起反效果,但因龐大的體積、後發優勢和積極進取千變萬化而節節主動,控制局面。台灣除了起初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快閃回應,不論藍綠,2、30年來沒有對稱的系統組織、理論研究與行動協作。
蔡英文新春對台商的講話,說台灣歡迎兩岸交流;但台灣講的多是官方例行立場表態申述,喪失論述活力,反映藍綠旨在找「現狀」的「模糊空間」過日子,沒認真進入兩岸關係的多層問題議題及課題主題。
20多年前,我對林濁水講「台灣(民主化)問題」之後,就要面對「大陸問題」;他說「台灣問題」夠了,不想打開大陸這Pandora's Box。我也和吳敦義、宋楚瑜、張京育、焦仁和、林碧昭、王建煊當面談如何發揮台灣現代性優勢以守護生活方式。一次台灣研討會的總結座談會上,我發言講了些,蔡英文當時是我的評論人。
我大意說:一、兩岸關係和中國走向世界是一場大學問,觸及知識論、方法學和本體性;中港台是200年現代化的「同道中人」,中西古今的問題議題課題主題,如今集中到香港與台灣凸顯出來,中國大陸本身不自覺或不認識或不顧(或另有一套觀點概念),台灣需要/可以迂迴繞到「兩岸關係」和「中國走向世界」的背後和內裏,代大陸系統化論述、剖析、詮釋;這對誰都好。
二、台灣應開始系統化代中共/中國大陸深度論述、剖析、詮釋100年、70年和40年各階段的兩岸歷史及兩岸各自的作為(及其成敗因果);組織各界各層各科人員綜合探索雙方一以貫之的思維模式(及其變奏)與正反規律,從中觀照當時及未來走勢。
三、中國渾身解數收香港,等於讓思維模式及正反規律接受現代世界的觀察和檢驗,可見中外古今的乾旋坤轉、正反顛倒,將來也會應用於台灣(和走出去、上世界)。
佔據輿論空間
他們大概都覺得太宏大遙遠,不實際,沒用。幾十年來的兩岸關係的性質及內容,幾乎全由大陸主導設定問題、議題及課題、主題。交流、對話及溝通的問題議題及課題主題,只能跟大陸的內容、方式及標準、評鑑。大陸的時代落後性凌駕台灣的現代先進性,台灣的「現狀」優勢大幅消失,守勢漸見不支。
如今鄧小平的實事求是和韜光養晦的對內對外策略和基礎,正見搖擺不定,「東風壓倒西風」的風氣再起。兩岸共同面對現代化的歷史考驗,如今可能是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由「創造性混沌期」走向「現狀明確化」。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台灣應把「現狀優勢」轉化為論述及話語資源,佔據知識、道德和輿論的制空點及空間,把政策、路向和目標由上而下聯繫生活現實,主動主導化解藍綠競爭和兩岸競爭,為台灣及大陸擴展歷史視野,以冀以較低代價清理問題及課題。
台灣可以在不改變兩岸關係的前提下,就兩岸的問題議題與課題主題做文章,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回應大陸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近程政經社會和遠程中外古今歷史人文都可發揮台灣的現代性優勢。這樣,說不定雙方可以不謀而合以「不戰」為前提,創出「和平解決紛爭」新模式。
洪清田
香港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