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移民 - 左丁山

本港新移民 - 左丁山

幾十年來,內地人移民香港有一個合法途徑,就是以家庭團聚為理由,申請單程證來港與家人居住,每日名額有150個,即每年約55,000人(按:實際人數低於此)。左丁山上兩代,1920年代已來港居住,那時候內地與香港並無關卡,大陸人話來便來,來了可以不走,但當時在民國政府統治下,很多外省人來港後都返回內地,東莞人來港也不一定願意留下來,所以香港戰前人口數字很穩定。1949年之後,這一切都轉變了,大陸人爭相來港,毛澤東發動三反五反,清算地主之後,更多內地人視香港為避禍天堂,於是香港人口急增。左丁山一家因避日治,舉家返回東莞故鄉,1945年9月,先父率先回港向中華電力報到復工,兄長隨之,其他人在祖母指揮下,留居鄉下大屋(記得有三間,屋後有曬穀場,如三個籃球場大小),鄉間資訊貧乏,不知道大禍將至,父親復工後,因薪水低微,寄居同鄉店舖,也無力召喚全家回港。眨眼間到了1949年10月,甚麼都變了,左丁山與先母及兩位姊姊,幾經辛苦,才申請得到單程證來港與父兄團聚,屬每日限額的得益人士。

今時今日,不少本土派(在港出生的80後,90後,千禧後),因本港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房屋問題,視新移民為萬惡之源,以為禁止每日150人來港,香港便可解決房屋死結,最近又有考試叻、讀書叻的醫生在報紙撰文,指每日150人來港是導致公立醫院全面死火的禍源,實在令人驚異。

左丁山從來沒看過每日150人,十年55萬新移民的profile analysis及來港後他們住在那裏的學術研究,香港的人口學家在那裏?現在每年的55,000名額其實沒有足額,隨着廣東日益富裕,深圳GDP超越香港,加上港珠澳大橋與高鐵通車,有資格申請來港的廣東人已失去主要動機,兩地的收入差距縮窄至零以至逆轉,市場機制便會發生作用,未來十年有逆向移民也說不定。每事指摘新移民的本土派及部份醫生,只是頭腦懶惰,一味反對擴大供應面、擴大市場容積的內向保護主義者。醫生反對擴容(即輸入外地合資格醫生),尤其是貪得無厭。香港新移民不限於內地人,2018年便有41,592個工作簽證發給海外公民,比2014年的31,676人增加31%(SCMP,2月7日),這4萬多人來港住公屋?增加公立醫院負擔?有沒有智庫或學者做研究?加起來,每年有9萬多人來港,但香港還是找不到工人,找不到醫生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