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愛國歷史教育網站「燦爛的中國文明」,被指用詞帶有情緒指引,企圖塑造學生的政治判斷。
其中論及一八四一年的英清貿易戰爭,該網站介紹背景,指英國此一「殖民地老大哥,早就對中國沿海一些島嶼虎視眈眈」。此一文學式的文字,被指對學生進行帶有「英國殖民主義很壞」是非判斷之餵養。
但平心而論,在語意學上,若只論此句,「殖民地老大哥」並無貶義,反而很親熱,因為中國五十年代稱蘇聯為「老大哥」,正如香港人稱英女皇為「皇阿媽」、「事頭婆」之類,皆一個娘胎生出來,老大哥領導小弟弟,對於此名詞,香港人不會反對。
「虎視眈眈」一詞,則帶貶亦褒。中國的「一帶一路」,也是對南中國海各島嶼及馬來、印尼、澳洲,虎視眈眈;於斯里蘭卡和非洲,一樣虎視眈眈,認為將華為與經濟建設帶去非洲,一樣是以老大哥身份圈養教化一干非洲的黑小弟。
但你要公認是百獸之王的老虎,方有「虎視眈眈」的資格。中國今有此資格。英國十九世紀是海上之王,虎視中國沿海島嶼,很正常;只奪得香港九龍,很不夠。七十年代筋疲力盡游水偷渡來的中國人,個個在后海灣,都怨恨英國人義律:當年為何只割讓香港那麼少,不也對寶安、東莞,甚至廣州,也一同「虎視眈眈」?英國人的目光太淺了。
英國殖民主義是人類史上的一卷史詩。中國現在想模仿。一月三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中國歷史研究院」,企圖為中國歷代領土擴張,建立正能量話語權,包括重新肯定帝國殖民主義。有一個叫「中华之声」的網站發表長文,歡呼和應,其中有一段:「對外戰爭,是為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環境,即為國家與人民的安全利益和財產利益而戰。」並宣布:「戰爭是國家存在與延續的根本」,「軍事化」(Militarisation)=「文明(Civilisation)。
這是非常重要的宣言。所以香港人不忘初心,不可否定英國殖民主義,沒有英國因捍衛財產利益在遠東的擴張,香港什麼也不是。沒有「一帶一路」,非洲什麼也不是。Chinese are coming。這一點,無所褒貶,時勢來了,正如英國商船到虎門,it just happened,只是發生了。